时新材料(三)
不久前,哈佛大学著名科学家梅尔顿主动撤回了2013年发表在著名科技学术期刊《细胞》上的一篇文章——随着研究的展开,他发现自己原有的结论可能是错的。这一举动在科技界引发了一场讨论。
《细胞》是一份备受关注并具有极高学木声誉的期刊,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一样,《细胞》是全世界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许多学者终其一生都难以在《细胞》上发表一篇文章。
你读了这则材料后有什么感想或启发?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时评。主题自定,标题自拟,联系实际。
决不把次品塞给社会
不久前,哈佛大学著名科学家梅尔顿主动撤回了2013年发表在著名科技学术期刊《细胞》上的一篇文章——随着研究的展开,他发现自己原有的结论可能是错的。这一举动在科技界引发了一场讨论。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著名科学家梅尔顿热爱、尊重科学,有错必纠、有错必改、实事求是的探索进取精神。
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真理、纠正谬误的过程。对自己的作品,一丝不萄,严格要求,决不把次品交给社会,决不让谬误贻害子孙,正好体现了一个科学家良心的珍贵和奋斗目标的崇高。
我们做人、做事,也应该这样:有过即改,有错必纠,决不把次品、劣品塞给社会,一定要把失误、疏漏扼杀在萌芽之中,使歪理邪说和错误的公式定律等危害社会、误导他人之破坏性降到最低。
科学家是如此,一些杰出的有良心有历史责任感的文学家,也常常是这么做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深知自己的作品有好有次、有优有劣,生前一再申明:他时若有人为他编撰文集,当毫不可惜地将那些“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之作,放胆删弃。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病重时,仍一一检视和修改自己的作品。他写作了千余首,烧掉了八百余首,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精品、上品。宋代诗人黄庭坚,中年时已誉满文坛。他自编了一本诗歌集,名为《敝帚集》。刊刻之际,竟然删削不称意的作品达三分之二。
科学家撤稿也好,文学家烧稿也好,做法虽不同,但严于律己,决不把次品塞给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一样的崇高,一样的完美,一样的亮丽,一样的令人叹服和崇敬。
这些科学家、文学家,为什么不粗制滥造以捞名捞利、哗众取宠呢?首要原因是他们严于律己,自制力强,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一论出,每一文生,每一诗诞,必要求无错无疵,有创意有亮点,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他们淡泊名利,苦心孤诣,使自己的论文越写越好,诗文越写越佳,臻于至境。其次是论文作品有谬误,有瑕疵,会招致后人批评、批改或批判。最重要的是研究成果如果有水分,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前不久,有人制造假狂犬疫苗,假疫苗一且进人临床,就等于变相杀人。
而梅尔顿一经发现自己的论文“可能有错”,就主动将论文撤了。这种不争名、不套利,淡泊荣辱,看破得失的品行、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时下有不少博士、硕士生,为晋级、毕业,肆意搞“学术造假”,甚至窃他人成果为己有。这样下去,自己如何能真正进步?自己的品行、情操,如何能澄澈、澄明、澄清?
向梅尔顿学习吧!向中国古代的名家学习吧!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让次品毒害社会。做学问,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