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卷作文欣赏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0-10-08
 

高考模拟卷作文阅读

作文题:

以前出门主要靠经验和问路,现在出门用电子导航,开车用,步行也用,离开了导航就不知路在何方成为普遍现象。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类似影响和改变还有很多。

科技如春有乍寒

 (1)有了“高铁”就省了“晨起动征铎”的劳累,有了“导航”就省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麻烦;有了手机就省了“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牵挂,有了微信就少了“马上相逢无纸笔”的焦躁,有了电脑就省了“老来多健忘”的担心,有了银行卡就省了“腰缠十万贯”的恐惧……

(2)我知道“科技”会带来危害,如同知道春天有时会带来致人死亡的禽流感:当快捷的高速公路如手术刀穿森林或草原,也如手术刀一样切割着地球的肺或肾。当城市亮起“灯光秀”,大量迁移的鸟类或飞虫就进入了死亡的迷宫。当我们享受着塑料制品的便利,海洋生物却遭受着肺炎般的痛苦。科技的优势源于人类的智慧,它的危害源于人类的自私。

(3)科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却没有改变人类的某些恶习。这不是科技的错,科技本应可以让人类更美好,甚至可以让地球更美好。如果我们能考虑到地球的感受。

(4)我们需要用水泥硬化如此大的广场只是为了人群雄壮吗?我们需要这么多的农药杀灭昆虫与鸟类吗?我们需要如此密集的信号塔以致妨碍蜜蜂的繁殖吗?我们需要发此庞大的水电站以致造成鱼米之乡成了盐碱滩吗?

(5)科技提升了我们,舒适了我们,便利了我们,却改变了它们,危害了它们,甚至灭绝了它们。更可怕的是,有些科技被凶残者利用,甚至危及人类本身,当年的萨达姆就对库尔德平民百姓发动过化学武器袭击。然而,这仍不是科技本身的错,正如钢铁被制成刀枪但不是钢铁的错一样

(6)科技无罪,“反智”有灾。卢梭一直担忧科技毁了人类,他甚至呼吁人类回到原始状态。如此的智者,竟然忽略了最起码的常识:难道原始人就品德高尚吗?难道生产力落后地区就人性善良吗?难道没有“奇技淫巧”人间就成了天堂吗?柬埔寨就搞过这样的试验,结果饿殍遍地

(7)当然,人类担忧科技,无可厚非,甚至非常必要。例如,人工智能是否会控制人类,人工合成是否会影响地球生态。然而,这还是“人”的问题,而不是科技的问题。

 

作文题: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你可能不知道住在粮食里

(1)我忘不了白连春的那首名诗《我住在麦子里》:“我住在大地上,说准确些我住在大地上的一个村庄里再说准确些,我住在大地上 一个村庄的一座粮仓里,再说准确些我住在大地的一个村庄的一座粮仓的一粒麦子里。”

(2)我读此诗时是在江南,我已经住在了江南的稻子里。我突然才发现应该感恩我在北方多年住过的麦子,可惜我也找不到合适的仪式。

(3)中国越来越告别镰刀岁月、土地生活,缺少了直接体会收获粮食的艰苦与喜悦、直接侍奉庄稼的小心与耐心、直接植下种子的希望与等待,这是社会的进步,是生命个体的解放,但也是生活体验的小缺憾。我想,晚年的托尔斯秦之所以专心致志地做一个农民而绝不是做秀一时,可能是基于感恩大地与粮食。而更多的中国人可能辛苦于财富的追逐艳羡、温暖于领导的真假认可,感恩于权力的偶然恩赐,敬畏于权力的可能伤害,而对最最直接为我们提供生活的粮食无动于衷甚至嗤之以鼻。

(4)“荞麦花开白雪香”“稻花香里说丰年”“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稻田深处草虫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透着希冀与喜悦。北方人不吃猫,因为猫是粮食的守护者,守住了粮食就守住了生存。当狂吃野生动物的武汉因肺炎而被封城之时,作为鱼米之乡的湖北大省,竟然好意思从遥远的黑龙江急调三百万吨大米。嗷嗷待哺的惊慌急切,让网友们一片哗然愤然。

(5)此时,他们才可能突然敬畏了粮食:沉甸甸的米袋子多么友好而亲切,雪白白的麦面粉多么美白而柔软,黄澄澄的小米(谷子)多么精致与小巧,金灿灿的玉米多么富贵而土豪、银莹莹的大米多么丽质而清香……

(6)我反对西红柿大战、西瓜大战,那是暴殓天物;我反对浪费粮食与一切物产,那是自高自大。“粒粒皆辛苦”的时代越来越远了,但“粒粒皆珍贵”的观念应该越来越深入人心。(“粒粒皆辛苦”的作者李绅在当了高官之后,比谁都奢侈)

(7)我们拍摄、歌咏、描绘麦浪滚滚、稻田碧绿,那不应该是简单的审美、远眺或俯视,而更应该感恩、遐思与庆幸。

(8)你看,法国大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画中的家妇认真地弯下腰来,如一株谦卑的庄稼。

(9)你听,大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凡高的画作《农鞋》如此动情:“这双破旧的农鞋,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浸透着对食物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

 

作文题:

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

电钻优于水穿石

画堂红烛再点两千年,神州黑夜里还是不会出现电灯;“輮以为轮”再輮一千年,中原大地就连减震式的马车都发明不出来何论火车;司南在盘子里转悠了几百年,郑和下西洋还是要看星星找方向而不是像哥伦布、麦哲伦一样手握指南针;木棍撬石头一万年,我们还是提不出物理学概念甚至连“杠杆原理”都没人定义过;二十四节气确实有道理,但是它永远不是天气预报;算盘噼哩啪啦一千年,我们还是提不出牛顿的“微积分”;“磨擦起电”磨磨磨磨死你,你也发明不了电动机。

前者是生活、是经验、是重复,后者才是发明、是突破、是创新、是科学。世界的发展未必是量变到质变,或者说,许多质量可能基本不需要那些简单的“量”。滴水未必穿石,电钻必能穿岩。孔孟之道再发展,也不会自动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制观念。

再多的马车还是马车,它只是农业时代的配置;火车就是火车,它才是工业时代的象征和助推器。中国人之所以过于相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绳锯木断,滴水石穿”“人多力量大”,只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还是停留在经验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或创新层面。人家常常是先有理论再有尝试与发明,我们是先有生活经验再固化生活经验。

瓦特绝对不是看到壶盖被水汽顶起就灵机一动想到了蒸气机,他首先精通物理,否则我把你塞到烧水壶里煮三天三夜你也想不到什么是蒸气机原理。爱迪生不是胡乱地尝试了一万种材料才发明了电灯灯丝的,他本身就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发明家,他说过,“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极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一个群体,可怕是的只知有马车,更可怕是拒绝火车怕破坏传统,最可怕的是明知火车的优势非得用马车。

一个社会,好像都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但乌合之众受不了高于自己的“将才”而只会相互吹捧和自己同类的庸才,受不了绝尘去的“火车”而只能容忍和自己一样慢吞吞的“马车”。“裨将”就是裨将,再多也是诸葛亮。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