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哲学第六课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0-09-25
 

课后练习四

一、单选题

1.地震预警就是布设相对密集的地震观测台网,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地震波与无线电波或计算机网络传播的速度差,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给预警目标发出警告。就绝大多数地震来说,地震预警能够提供的有效预警时间不超过30秒。这说明(  )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物质运动根本无规律可循        ②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③地震的形成具有复杂性,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④实践所提供的认识工具能促进认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列宁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一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立者一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这是因为(  )

A.一定时期内经过实践检验的“定义”不会过时 B.实践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能动性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D.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3.引用名篇经典,是习近平讲话的一大特色,其用典精妙广博,意境深远。对东北地区企业转型的改革攻坚战,习近平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下列诗句与之寓意一致的是(  )

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凤声处出     B.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 13万年前,白喉秧鸡生存在阿尔达布拉礁上,但是随着栖息地的下沉,这种不会飞的鸟也就随之灭绝了,按照生物学的逻辑来说,一种生物灭绝之后是很难再出现的,但是科学家发现白喉秧鸡如今又出现在地球上了,并且对此难以做出准确的解释。这表明(  )

A.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永无定论的过程   B.客观事物的本质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C.真理与谬误的转化是必然的               D.思维和存在有时不具有同一性

5. 2019年7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答记者问时说,近百名新疆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联名致信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对其发表涉疆不负责任言论表示强烈愤慨。希望美方客观评价新疆的人权状况,立即停止编造关于新疆的谎言和谬论。谎言是成不了真理的,这是因为(  )

①认识的真理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    ②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

③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④真理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医生奥斯•布鲁格的父亲经常用手敲击酒桶,根据声音判定桶里的酒有多少。布鲁格想,人的胸腔腹腔不也像只桶吗?医生敲击病人的胸腔腹腔并细心听,不也可以判定病人病情吗?经过仔细钻研,他发明了著名的叩诊法。这则事例主要告诉我们的认识论道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7.近日,水利部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苏轼跟大禹、西门豹、李冰、郭守敬等位列其中。不少网友们不淡定了:“苏轼不就会写诗为文吗,怎么还会治水?”其实,苏轼既是治水实干家,又是水利理论家。由此可见(  )

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②实践具有历史性,人们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③受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的认识往往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事物是客观的,其自身属性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8.我国科研人员耿美玉团队通过22年研究,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得出全新认识,并据此研制出原创新药,填补了该治疗领域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这说明(  )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和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

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  ④认识是一个不断克服谬误并接近真理的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 2020年,袁隆平计划在全国开展海水稻万亩片试验示范,海水稻是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技术培育出的存活率高、抗病性强的新型水稻品种,它的推广可以实现盐碱地变良田的历史性飞跃。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将盐碱地变良田,是超越水稻生长规律制约的结果      B.深化对海水稻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已有的真理

C.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培育出了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D.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0. “我来之前感觉中国是个谜,来之后就成了‘中国迷’。”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了解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说明(  )

A.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B.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认识的上升性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实践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

11.免疫功能一直被认为是抗病毒的唯一的“攻防系统”,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研究发现,其实还可以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和代谢状态抵御病毒。这佐证了(  )

①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②人的认识能不断发展,对真理的追求永无止境

③科学实验中产生的新认识工具能推动认识发展  ④认识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9年4月10日21时,全球六地同时召开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新闻发布会。该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对于黑洞,爱因斯坦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预测出来了,直到今日,我们才通过最先进的科学工程技术成功验证其理论的准确性。人们对黑洞的预测和探究说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③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下列诗句中,与“坐尔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爱尔兰谚语中说“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汉书•董仲舒传》又提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上述两句中爱两国谚语共同说明了实践的(     )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15.《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施行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材料表明(  )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④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主观题

15. 2020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进行了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普遍认为:草案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反映了人民意愿,体现了民法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和民事活动的内在规律。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5年磨一剑,宣告和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

结合材料并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民法典的诞生对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作用。(8分)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