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荐】尹少淳老师谈美术与文化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0-09-25
 

尹少淳老师谈美术与文化

  (2008-04-20 19:59:28)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术教学

尹少淳教授在讲座中举例:“我所居住在的位置,是北京的花园村,作为我来说,只知道花园村和其周围的地方可以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花园村是在北京的海淀区,只知道海淀区就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海淀区在整个北京的位置,只知道这些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北京在亚洲的位置,这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北京在整个世界的位置。

一个美术教师只知道自己的课堂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其他问题。”

当一个美术教师把美术教学放在文化的脉络中考察的时候,其视野就宽阔了。在美术活动中,很多问题是不能仅仅用审美来解释的。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在美术学科教学活动里,许多问题是不能依靠审美来解释的,天坛顶部的瓦是蓝色的,为什么用蓝色?是审美的原因吗?这样解释肯定是不对的。必须将其放在观念形态中思考。

今天的美术史研究,也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来研究问题了,而是从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思考与研究。

我的思考

2002720,第一次到河南省进行艺术课程教师培训的时候,我提出了把综合艺术课上成文化课的观点。

200378月,在苏州大市的两次艺术课程教师培训,在无锡市的艺术课程教师培训中,我又反复提出了“把综合艺术课上成文化课”的观点。

几年来,这一观点反复在向周围的人渗透中,但其真正的意义似乎还是没有人理解。

直到200685日,在艺术课程网注册了这个博客,从88日开始,又在几十篇文章中,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阐述这一问题。

来到浙江师范大学后,听了高旭彬老师的高中美术课教学,我再次提出了“把美术课上成文化课”。

5年多来的实践与教育现实似乎在验证着尹少淳老师20071012日在浙江武义实验小学报告厅里所阐述的观点:

“文化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综合体”——

“兴许只有专门的学者才可能从综合的视野看待文化。”

……

尹少淳老师在报告里曾经说过:一个具体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一个具体在某个生产岗位上工作的工人,可能不会这样去思考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美术教师,不这样思考问题,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我清晰地记得高旭彬老师在武义实验小学报告厅里的话,尹老师的讲座使我自己的教学思路更清晰了。

这是非常欣慰的……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丰富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
——在北京教育论坛艺术教育分论坛的演讲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

   
 内容提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的主张,但如何体现美术教育的文化性,却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提出文化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人类生存方式的观点,并阐释了视觉文化时代美术教育的策略,以期为广大美术教师实践课程标准的主张,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文化视觉文化价值美术教育
   
 各位代表、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很荣幸有机会跟大家交流我的一些关于美术教育的思考和认识。
   
 大家看PPT画面可以看出一个问题,本来我这里还做了一个角,现在只有三个角。原来这个角做的是一个流行文化的东西,现在播放出来却消失了。看来数字化的东西也不认流行文化的东西,所以弄得很尴尬。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我演讲的题目是“丰富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讲实话,美术完全脱离文化是不可能的,因为美术本身就是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类。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文化,就在于过去我们没有明确的文化意识,是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中。现在我们的美术教育走进文化,就是由过去的不自觉,变成了现在的自觉。
   
 这种自觉有什么意义呢?这里释放出一个信号:美术既是文化的载体,它自身也是文化的一种类型,因此美术学习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不应该仅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照下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景中理解美术,并通过美术的学习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
   
 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既然我们强调文化,那么就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我也很难讲清楚,似乎很难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我们知道,现在文化这个术语常常见诸报端,出之于众口,似乎你不说文化等于没文化,所以现在经济要谈文化,政治要谈文化,什么都要谈文化。文化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
   
 关于文化的理解又是各种各样的,有一本书上有一个统计,到目前为止,有400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说明这个问题是不确定的。目前关于文化定义的探讨,似乎仍旧没有停止。每个人,每个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什么是文化。
   
 要理解文化的含义,我们还得从文化的词源意义上入手。我们知道,英文的文化一词是culture,往上溯源则来自拉丁文cultura,它的含义是栽培和培育。众所周知,自然界的东西是不需要栽培和培育的,它们按照自然的规律生长。但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为了追求质量和产量,会对自然界的东西进行栽培和培育。从另外一个意义讲,如果人作为自然人,他跟植物、动物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人要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就必须通过教育和训练,这样才能超越自然状态,成为一个有教养、有修养、适应一定社会规范的人。我们这里看到的两个词语,在植物是培育,在人类则是教化,这就是一个同构的关系,两者可以互相转化。这个比喻我们经常用,我们把老师比做园丁,把学生比做花草,实际上,老师就像园丁一样要对花草进行培育,达到我们所需要的一种理想状态。所以我想文化的含义,在我们社会人类方面来说,应该是一个教化作用,即通过教化使人社会化,以适应一定社会的人的生存方式,以便与其他人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从而保持一定社会的同一性。
   
 由此,我觉得文化的特征应该这样来认识,文化是人类独有的,异于自然的,动物界是没有文化的。同样由此,我们可以说文化是人类跟动物或其他生物相区别的方式,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方式。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的方式,具体而言,文化是以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为核心的,以思维方式为内部特征,以行为方式为外部特征的人类的生存方式。文化的内涵和结构非常的丰富和复杂,基本上包括器物、制度和观点等几个层次,但其中最核心的应该是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取向,自然也就决定了我们对生存方式的选择。简而言之,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人类生存方式。当然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大谈价值,不能谈得很抽象。其实对学生的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表达,来帮助他们理解。比如说行为、器物后面都会包含着一种特殊的价值的认同。还有,视觉感受都会影响人的价值认同和生存方式。通过对器物或形象后面的文化阐释和解读,就能让学生理解一些价值观——人们需要什么,认同什么?
   
 我们国家有一个摄影师叫焦波,他拍的一组照片叫《俺爹俺娘》,获得人们的好评。虽然这是张照片(图略),但你的确可以看出一些什么来,这能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社会的男权主义认同。你看他的父亲自信地坐在前面,他的母亲似乎永远是老老实实地站在后面顺从丈夫,唯丈夫之命是从。所以,从这张作品中就可以做出文化的解读,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科举的牌楼,对状元、榜眼、探花等进行表彰。大家想想,每天见着这些东西,对当地的家庭有着多大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大家获得了崇尚读书的价值认同,并将此作为光宗耀祖的一种方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