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 “珍惜粮食,拒绝浪费”主题时评
勤俭教育,仅靠“言传”还不够
(题目表明观点,引人深思。)
①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培养青少年厉行节俭的习惯,对于建构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传承中华民族的勤俭美德至关重要。
(开门见山,引出话题。培养青少年厉行节俭的习惯至关重要。)
②这一代青少年出生于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普遍缺乏对物质短缺的感受、缺少对节约观念的认知,对于“勤俭持家”没有切身的体悟。加之消费文化对于过度消费的误导和勤俭教育在家庭中的“失语”,耳濡目染中,青少年容易形成不以浪费为耻的心态,滋生攀比享乐的心理。如此一来,学校食堂内,尽管张贴有“珍惜每一颗粮食”的海报,依然有不少学生将没吃完的餐食随手倒入垃圾桶内,对“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提醒毫无感觉。
(现实性分析。论述培养青少年厉行节俭的习惯的原因:物质丰富的时代、消费文化的误导、勤俭教育的缺失,使青少年一代不易形成“浪费可耻”的心态。)
③如何把勤俭美德的培育融入日常教育,营造崇尚勤俭的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道“考题”。特别是如何将勤俭内化为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动一番脑筋的。
(紧迫性分析。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勤俭美德的培育刻不容缓。)
④要让广大青少年知道,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生命智慧。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面对长辈关于勤俭的教导,很多青少年不解、排斥,甚至将节俭视作祖辈们的“贫困焦虑后遗症”。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俭,约也”,是在讲人的自我节制。孔子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在倡导节俭修身,讲人的内在修为。换言之,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勤俭节约,于物质匮乏时适用、于物质丰富时一样适用。
(勤俭教育做法一:让广大青少年知道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生命智慧。)
⑤要让广大青少年知道,勤俭节约良好美德也是敬畏万物、善待生命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惜物养德。爱惜粮食意味着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珍视,意味着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和感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对于儿童勤俭的教育,都是旨在教导儿童珍惜资源,物尽其用、敬物惜福。
(勤俭教育做法二:让广大青少年知道勤俭节约的美德也是敬畏万物、善待生命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圆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温饱梦。然而,需要让青少年同时认识到,全球仍有8.2亿人遭受饥饿,确保粮食安全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勤俭教育做法三:让广大青少年知道全球仍有8亿人遭受饥饿,粮食安全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⑦全社会要汇聚合力,帮助青少年建立勤俭节约的行动自觉。身教胜于言传,帮助青少年建立勤俭节约的行动自觉,还需包括家长、媒体、商家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于家庭,家长要率先垂范,从一箪、一瓢做起,懂得珍惜、心怀敬畏;于商家,要倡导理性消费、健康消费;于媒体,要通过宣传与引导,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文化自觉。
⑧对青少年开展勤俭教育,不仅要体现于言传中,更要渗透于身教内;不仅要让教育成果入脑,更要入心;不仅要将其作为行动要求,更能成为价值自觉。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躬行不辍。
(照应题目,发出号召。)
【时代警语】
全社会要汇聚合力,帮助青少年建立勤俭节约的行动自觉。身教胜于言传,帮助青少年建立勤俭节约的行动自觉,还需包括家长、媒体、商家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于家庭,家长要率先垂范,从一箪、一瓢做起,懂得珍惜、心怀敬畏;于商家,要倡导理性消费、健康消费;于媒体,要通过宣传与引导,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文化自觉。
【相关链接】
餐饮浪费,不是有面子而是丢面子
“光盘行动”开展以来,“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但仍然存在:一些菜肴只吃了几口就被倒掉,有的菜肴甚至原封未动也被弃之不理,食堂的泔水桶里时不时地就会出现完整的馒头,午夜里收集残食的垃圾车一辆接一辆……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这说明“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尚未在全社会树立起来。
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一向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悠久的农耕时代里逐渐形成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里也存在好面子、讲排场、比阔气的一面。这就导致了一种怪现象,许多人平时往往比较重视节约,但有时候又大手大脚地浪费,这在请客吃饭上就有鲜明的体现。凡是请客,唯恐菜肴不够丰盛,经常三五个人也要点满一大桌,明明吃不下去这么多,为了显示热情好客或财大气粗,故意多点菜,仿佛不如此就不够有面子。一顿饭吃下来,真正吃到肚子里的其实并不多,很多菜不过是个摆设。有的地方甚至有这样的风俗,客人如果把桌上的菜全吃光了,主人就会感到没面子。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便是普通百姓到了年节时刻特别是春节,也一般会在阖家团圆的时候置办一桌丰盛的家乡菜。但能够像以前那样风卷残云把菜肴一扫而空的情况却越来越少。大多数不过是聚在餐桌前唠嗑谈心,吃饭徒具形式而已。但即使如此,满桌佳肴好像仍是不可或缺的。
重视人情、亲情是我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餐饮是增进感情、密切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因此带来的餐饮浪费也是很惊人的。
粮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既需要耕作者付出辛勤的汗水,也是土地、水、燃料、化肥等许多宝贵资源的凝结。浪费食物既是对劳动最大的不尊重,也是在浪费土地、浪费水、浪费燃料、浪费化肥。我国有14亿人口,但耕地面积不过20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在全世界都是倒着数的;水资源更是极为紧缺;石油等能源非常紧张。这样脆弱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是浪费不起的。
与此同时,浪费食物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但很多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插队、在公共场所抽烟才算是不文明行为,倒点儿剩饭剩菜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有的说“我自己买的食品,我有权处置”,有的说“吃剩饭剩菜不健康”,有的说“不好吃就应该倒掉”……但一个文明的人绝不会为了面子而故意多点菜,只会理性地根据实际需要下单。点了一桌子菜最后却不吃完而倒掉,这不是有面子,而是丢面子。
请客吃饭,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就好,不可浪费。否则,铺张浪费,请客的、吃请的都有压力,反而破坏了轻松自然的氛围。
古人曾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一个人在吃饭上的表现也能体现修养和风度,我们应该牢固树立“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以实际行动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的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