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殷俊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强调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课程,强调了技术的应用,这从以前版本的教材中就能明显的看得出来,这些教材大多类似操作手册,其中很大篇幅是用来描述一些具体的操作步骤,而现行的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则在这方面有了彻底的改变:更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和能力,淡化了技术为先的思维模式。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直接感觉就是新教材很难用,因为不能再“照本宣科”了。其实,这也是一种“强迫”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的手段,因为如果你不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那么你会感觉内容相对单薄,上课根本无从入手。新课程标准重点实现了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到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所以,我们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利用好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探索、优化重组,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材真正为我所需,让教材打上教师个性化的烙印。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个性化的有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关于教材二次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 吴敏: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设计,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的研究教材,要对学生的起点水平有所把握,我一般是这样做的:在每个特定的学习阶段开始之前,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必要时还会给学生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阶段预备题,通过此类途径,来总体掌握下学生对下一阶段将要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这样,在教学之前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其认知规律,在教学设计中将这一阶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规划,这样既能将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弥补课本的一些先天不足,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课堂效率。 朱芸: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虽然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指导的作用,有些教学重点、难点如果老师不从中点拨一下,学生就会卡在那里,有时即使能解决问题,但是如果不能领略到其中的窍门,即使能最终解决问题,也会花费很长的时间,这样的课堂效益不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得对难点进行细化处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让学生真正领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魏荣媛: 作为一个新教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就我在上课时遇到一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觉得信息技术课程中所用到的软件系统有许多的共同点,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挖掘,总结,不做无用功。比如我在上《文本信息加工》一章的时候,课堂中明的目标是学生能插入艺术字,暗的目标应该是了解类似工具栏的操作。有了这种意识,并付诸实施,那么学生在学习Word图片插入,表格插入,及至以后学习Powerpoint中相关知识时,学生的思维很容易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殷俊: 教材二次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但是,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去开发、二次处理教材,都应该是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在遵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更有效益,能够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应该具有良好的教材开发、处理思想,坚持遵循新课程中的先进理念,使得教学资源的使用更具有教师的个性特点;使得教师的劳动更具备创新性;使得教学活动充满趣味与启发,让学生得到更多地体验或感染。唯有这样做,我们那么这种二次开发才有意义了,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