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周二限时练(一)
2020-9-8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教育中的仪式自古就有,如开学礼、成人礼、拜师仪式等。仪式中包含着某种承诺,意在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儿童”是孩子的特殊身份,但这个身份很容易就让社会低估。心理学研究证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同。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人常用“小孩”这个词称呼儿童,当孩子对团体中的某件事情 的时候,成人总是会说“小孩子不懂,小孩子不会做……”,结果孩子感受不到足够的尊重、足够的认同,往往变得 。对于成人,孩子可能慢慢表现得 ,但却慢慢丧失了想象力。( ),而“儿童节”恰好是对儿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机。对儿童身份价值的重塑,一方面展现出社会对儿童的接纳、认同;另一方面也在暗示孩子,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从现在开始努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脉相承 蠢蠢欲动 灰心丧气 惟命是从
B.薪火相传 跃跃欲试 灰心丧气 言听计从
C.一脉相承 跃跃欲试 心灰意冷 惟命是从
D.薪火相传 蠢蠢欲动 心灰意冷 言听计从
1.B/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等代代相传。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含贬义;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灰心丧气: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心灰意冷:指灰心失望,失去进取之心,程度更深。唯命是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绝对服从;言听计从:说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照办,形容对某个人非常信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唯有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B.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C.儿童只有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D.要想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就必须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2.C(原句存在主语不明确和搭配不当的现象)
3.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场特殊的仪式
B.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塑造孩子的身份价值
C.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些特殊的仪式感
D.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满足孩子身份价值塑造的需要
3.A/根据文意和陈述对象前后一致的原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6月10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专业之一,多数家长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了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数学、计算机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
(摘编自2018年6月12号《长江日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20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B.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2030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
D.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4.解析:选A 原文是材料一第二段“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选项“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未然变已然,混淆时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B.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工作。
C.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
D.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
5.解析:选C A项,原文是材料一第四段“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未然变已然。B项,材料二倒数后四行:不是“高校”努力构建,构建的主体是“教育部”。D项,“不建议”于文无据。
6.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答:
6.解析:题干已明确是“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那就先划分材料二的结构层次。材料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层内容对应某一方面的具体措施,简明扼要予以概括归纳要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学科建设方面:支持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研究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②教材建设方面:推动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的转化。③人才培养力度方面: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每点2分,意思概括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眼儿媚
王雱pāng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注]。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注】秦楼: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所居之楼。此指王雱妻独居之所。
7.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直抒胸臆,表现了伤离的痛苦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B. “杨柳丝丝弄轻柔”描写了细嫩的柳条婀娜多姿的情态,乐景衬哀情,引发下文的愁绪。
C. 海棠未遭雨打,枝头盛放,梨花又似争先,如雪飘落,词人触目生愁,感喟韶华易逝。
D. “而今往事难重省”两句写出时光不能倒流、旧地不能重游、只好在梦中回去的伤感。
7.A.“侧重直抒胸臆”错。
8. 赏析结尾两句“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的表达效果。(6分)
8.借景抒情,化抽象为具体。词人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可视可感的丁香和豆蔻,感叹自己心底的深情像丁香花一般郁而未吐,多么希望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像豆蔻一般共成连理,词人借以来表达对妻子的无比思念与专注情意。(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父守遇,郑州防御判官。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
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为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丘令。晋天福中,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即奏为监察御史。及维翰出镇相州,历泰宁、晋昌二节度,皆请质为从事。维翰再相,质迁主客员外郎、直史馆。岁余,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周祖征叛,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周祖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对。叹曰:“宰相器也。”
世宗初征淮南,驻寿、濠,锐意攻取,且议行幸扬州。质以师老,与王溥泣谏乃止。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质趋前曰:“仪近臣也,过小不当诛。”因免冠叩头泣下,曰:“臣备位宰相,岂可使人主暴怒,致近臣于死地耶?愿宽仪罪。”世宗意遂解,复坐,即遣赦仪。
世宗不豫,入受顾命。恭帝嗣位,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及太祖北征,为六师推戴,自陈桥还府署。时质方就食阁中,太祖入,率王溥、魏仁浦就府谒见。太祖对之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质等未及对,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太祖叱彦环不退,质不知所措,乃与浦等降阶受命。
质力学强记,性明悟。举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其后质登相位,为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皆与凝同云。
质性卞急,好面折人。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闺门之中,食不异品。身没,家无余赀。太祖因谕辅相,谓侍臣曰:“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太宗亦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
(摘编自《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
B.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
C.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
D.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
9.D/据句意可知。应为:“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到世宗第二次到扬州,窦仪因事得怒于世宗,不知将定何罪。范质入宫求见,世宗知道他是来救窦仪的,站起来避开他。)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是我国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它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会试者。自宋朝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殿试覆核和决定名次,其中殿试的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C.“宰相”可特指辅佐皇帝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同平章事等多达几十种官名,范质曾担任后周的宰相。
D.“不豫”对天子生病的讳称。古代天子、诸侯、士和普通百姓生病都有不同的讳称,如普通人生病多用“违和”等说法,这是古人“别尊卑,异死生”观念的体现。
10.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又叫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质身负才华,受人赏识。后晋宰相桑维翰因其文章极为器重,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后又历任泰宁节度使、晋昌节度使。
B.范质谨慎小心,处事稳重。在契丹侵边时,少帝让他召集各位学士来起草诏令,范质担心泄露了机密,于是单独起草。
C.范质虑事周详,敢于进谏。世宗征伐淮南时,锐意攻取,准备进攻扬州,范质以军队疲怠为由,和王溥一起哭着劝谏。
D.范质廉洁耿介,体恤孤儿。他从不接受各方馈赠,家中生活简朴,没有多余的家财,太宗和太宗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11.A/历任泰宁节度使、晋昌节度使的是桑维翰,而非范质。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因谕辅相,谓侍臣曰:“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