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杨祥明:语文教学设计的支点和起点(一)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0-09-04
 

语文教学设计的支点和起点(一)

杨祥明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要求重视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新课改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个性化表达能力。为更好地践行核心素养思想和新课改理念,我们提出了“三三理论”,并创造性建构了“新经验语文”实践模式,为语文新课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践路径。以思维的三重性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支点,建构了听读、速读和猜读三种思维型阅读课;以语言三层美作为阅读创新的训练支点,建立了美读、品读和悟读三种语言型阅读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经验语文;课型创新

    语文教学有两个最根本的问题: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什么?应该怎么教?这是语文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程改革探索的逻辑起点。毋庸置疑,语文核心素养理论和新课改理念,引领着语文课改的方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很显然,语言和思维摆在最突出的位置。

    同样,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实则还是凸显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语文学科属性则强调对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而这些能力是以语文素养为基础的,只有在发展思维和语言素养的前提下,学生语文关键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可见,思维和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支点。思维和语言,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驱动语文教学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一堆知识,而是学会一种思维。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老师们最缺失的不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是思想和批判性思维。”她认为,“一名教师,要思考思想如何提升、思维如何转换、如何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才是时代的需要。”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载体,语言能力的发展反过来促进思维的提升。如何建构基于思维和语言能力训练的有效路径?笔者以为,开展语文课型创新与实践探索至关重要。我们提出了“三三理论”,即思维的三重性(整体性、同步性和连续性)和语言认知的三层论(形美、神美和魂美),建构了“新经验语文”12种新课型(阅读课型和作文课型各6种)。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阅读课型创新为例,简述基于思维和语言两种能力训练的阅读教学策略。

                                               思维三重性:教学设计的逻辑支点

    思维训练要落地,就必须走进课堂。怎样建构思维型教学模式,实现思维训练的课程化,需要思维训练理论作指导。笔者提出的“三三理论”中第一个“三”,就是指语文思维具有三重性,即思维的整体性、同步性和连续性。根据语文思维的三个特点,开展语文读写系统训练,能够促进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发展。以思维型阅读教学课型为例。

    思维整体性与听读教学

    语文思维的整体性就是文本整体性的反映。每一种文体都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思维规律和结构的完整性。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开头结尾,详略主次,过渡衔接,都需要谋篇布局,整体安排。叙事文本情节完整: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论述文本逻辑严谨:立论、本论和结论;说明文本条理清晰:时间为序、空间先后、逻辑安排。不同文体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在阅读中都需要宏观把握、整体设计。至于整本书阅读更是如此,只有着眼整体设计阅读思路和方法,去粗取精,详略得宜,阅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听读教学只是训练整体思维的一种方式,就是以听读为主,在听的过程中高度集中思维,尽量减少阅读文字对思维的干扰,以便整体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整体思想和完整结构,更加直接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思维特点。听读是整体感知的有效手段,对文本有了整体的认知,再深入解读和学习语言,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当然,还要辅以其他阅读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听读中,必须唤醒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个性化、有创意的理解和体验。

    听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如下:

1.范读引领,情境助听

     以高质量的范读,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情境。听读之前,要创造安静、轻松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心定、入静、凝神,心无旁骛,以便进入作者的思路轨迹上去。

     最好选用优秀的录音范读,或者由老师事先录音,范读要一气呵成,体现文本思维的完整性;在范读技巧上,力求声情并茂,再现文本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2.化身主角,自我体验

     要求学生将自己置身文本,身临其境,以文中的一员(如“我”)参与故事的经历和体验。学生闭目静听,神思随行,与文本思路融为一体,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获取人物和作者最真切的体验和感受。

3.整体感知,思维重现

    听读后,引导学生思维重现,共同整理文本思路,复述主要内容情节,粗略感知情感或道理,梳理思维线索等。同时,结合学生“说”的练习,强化思维完整性和流畅性。这就是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过程。做好了这个环节,为解读文章局部和细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阅读思维整体性训练,还要建构不同文体知识系统,熟练把握不同文本的整体思维特征与规律。

                                                           (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0第8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