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李镇西:你也许误解了这位世界级的教育家——纪念苏霍姆林斯基逝世50周年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0-09-04
 

      你也许误解了这位世界级的教育家——纪念苏霍姆林斯基逝世50周年

                                                                          李镇西

    1970年9月2日,还差25天满52周岁的苏霍姆林斯基去世了,至今已经整整半个世纪。我翻出这篇去年写的文章,重新推出,以缅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

   根据俄罗斯学教科院通讯院士巴嘎斯拉夫斯基的研究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早逝的原因有三:1,少年时遭遇著名的乌克兰大饥荒,因挨饿而损坏了健康;2,二战负伤,二级伤残,法西斯的弹片一直留在他的心脏边;3,政治围剿,苏联《教师报》开辟专栏批判他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直接导致他郁闷、不服,以致英年早逝。

                                               一

随着苏联的解体,除了苏联歌曲如《小路》《纺织姑娘》《喀秋莎》等至今还被人传唱外,许多苏联元素都成了“负面的东西”,似乎它们都和“极权主义”相联系。很不幸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因此被“株连”。

人们似乎更愿意谈杜威、加德纳、布鲁姆、布鲁纳等西方教育家。而一说起苏霍姆林斯基,便很不以为然,似乎他就是“前苏联”(这个说法其实是很不严谨的)众多教育家之一,已经“过气”了,即使在他的祖国乌克兰,现在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的人也并不多;尤其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形成于四五十年代,人们想当然地会以为他“不过是斯大林时代的产物”,甚至认为他的教育不过是在为极权主义服务。

还有一些很善良的年轻教师——而且还是不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因为没有深入了解苏霍姆林斯基,也想当然地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毕竟”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代发展到今天,他的理论“显然已经过时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偏见,至少是误解。

有意思的是,误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者,往往根本没有读过他的主要著作,最多只是看过别人引用过他的一些“名言”,或者在百度上看过他的相关介绍而已。

难怪有许多“想当然”。

                                           二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忠诚的布尔什维克,他在其著作中多次表达过自己对共产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他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贞,让我想到中国的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在他的著作中,对社会主义苏联表现出极大地热忱;生前,他也获得过一些比较高的荣誉,比如两次获得“列宁勋章”,还获得过“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的称号。

1998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曾经当面问过苏霍姆林斯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您认为您父亲在教育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当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正是我父亲,第一个把‘人性’引入了苏维埃教育!”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知道了也很难理解,在四五十年前的苏联、中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人性”“人道”“人情”都是十分忌讳的敏感词。我少年时代正值“文革”,当时批判刘少奇的“黑七论”,其中就有“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已故的斯霞老师和健在的吴正宪老师,都曾因为在教育中讲人性,而被批判。

所以,把“人性”引入苏维埃教育,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苏维埃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教育的最杰出的贡献。

                                          三

刚才我说了,苏霍姆林斯基毫无疑问是一位忠诚的布尔什维克,但他首先始终是一位坚持实事求是,勇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每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观点和进行的每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追求真理的勇气。

他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大胆的革新精神,经常与上级的文件指示不合拍。

例如,他在实际工作深感研究儿童是搞好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功,因此公开指出,苏共中央1932年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头的地方,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

又如,在1955年以前,苏联学校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因素,他又眼见越来越多的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的事实,因此坚持进行劳动教育,他所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从1947年起就给毕业生授予职业证书。可是,赫鲁晓夫在1958年大搞生产教学,劳动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这时,他又第一个出来反对这种过头的做法。

因此,苏联就有人称赞他有一种实事求是,敢于“逆潮流而进”的精神。

注意,这些主张和做法,也许在今天看来算不上什么,但在当时,都是很超前的,用现在时髦的术语,叫“教育创新”,或者干脆可以说是“素质教育”。

他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苏霍姆林斯基则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因此,他所有的教育研究、探索和实践,都是对准人的心灵,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而和谐发展。

看,这些观点,放在2019年的今天,不都依然很“前卫”吗?

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深邃的教育目光,穿透了历史,一直注视着今天,并将继续注视下去。

但这是我们的评价,而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他的这些观点不过是教育的常识性真理。

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始终脚踏实地,立足于实践,真正面对学生的心灵、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唯上唯书是从。

                                              四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点上堪称典范。

我说的是他对马卡连科的态度。

马卡连科也是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他的带有纪实性质的小说《教育诗》生动地描写了他和顽劣儿童打交道的故事,展示了他的教育思想,也影响了千千万万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对马卡连科十分崇敬,也继承了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因此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称马卡连柯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尽管如此,苏霍姆林斯基也决不迷信马卡连科,而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马卡连科的某些教育思想和观点提出了质疑。他对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理论,特别是“集体是目的”的观点提出了直率而尖锐的批评——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前进》一文中。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