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一语文四月月考答案
1. C(A项“复辟”bì ;B项“包扎”zā; D项“埋怨”mán)
2.答案:C ( A语序不当,“广泛”应移到“听取”之前;B句式杂糅,应改为“主要依据联考笔试成绩”或“以联考笔试成绩为基础”;D宾语残缺,“解决”对应处缺少宾语“问题”。)
3. 答案:B(为英国作家)
4.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要善于根据所给句子的语体特点来组合句子。此题所给的写景的描述性文字,既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又有空间上的层次感。依照先时间顺序排除B D,再空间顺序及②③,“虽然…但是”关系就可选出答案为C。)
5.答案:C
6. 答案: D(解析: A、萃:聚集 B、是:这 C、军:驻军)
7.D(慎,千万) 8.B 9.B
10. (1)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 ,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
(2)元人约我国主持国事的人会面,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一句1分)
(3)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定语后置1分,报1分)
11. (1)答:诗人在描绘生机勃勃的柔桑的长势时,用“过”字,更具动态。(1分)写出了柔桑的生长过程之快,长势之茂盛,又写出了桑林涵盖面之大,都盖过了村子。(2分) (2)答:颈联描写披着蓑衣歌唱的农家牧童,透过竹篱可窥见的衣裙绚丽的农家女。尾联描写行路征人解松半湿衣衫,村主人热情待客的场景。(2分)诗句勾勒出一幅清新淳朴而充溢着人情美的田园风光图,表现了作者对农村风光的喜爱、欣赏和悠闲、愉快的心情。(2分)
12. 略
13. 宝钗 金钏儿
14. 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
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不喜欢读书,却爱和丫鬟们厮混,贾政早有不满,如今三罪一并,便喝令怒打。
15. “毁弃一个人”是指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2分);“成就了一个人”是指他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2分)
16.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三苏园空廓静寂之景(2 分),既与上文“三苏园好大好空旷”相照应(1分),又为下文的议论(“‘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作铺垫(1分)。
17.①苏轼文气逼人,激发后人对文学的热爱敬仰之情;②苏轼使当地民风更为淳朴,社会更加和谐;③苏轼乐观豁达,激励后人淡然处世,直面生活。(评分建议:每点2分。)
18. ①“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写茶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 ②“茶道”既是苏轼从家乡到中原应举入仕、从京城到地方贬官赴难的行经之路,又暗示了苏轼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③“茶道”是苏轼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对象,也是苏轼淡泊、超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④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4分。)
19①一个词成为热门、时髦、流行的词后就会滥俗。②“温馨”一词虽然美好,却很空洞。③把温馨作为爱情的最高境界,爱情就会平庸。(或者说“爱情固有悲剧性因素,并不全是温馨和甜蜜”)④家庭一味地追求温馨,就会出现不可愈合的裂痕。⑤以温馨为人生理想,人生将不可能壮丽(或者说“会让人失去理想”)。⑥“温馨”这个词的流行,标志着人们精神上的平庸化。
20.举例现代人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理想,为下文议论提供依据;(2分)具体展现“温馨”一词的“现代含义”(实在的生活情趣),暗示“温馨”一词流行的主要原因。(2分)这样做,可以使说理生动形象,切中实际,有针对性,具有讽刺意味。(2分,任意2点得2分)
21.①作者认为讲求温馨、实际的生活态度无可厚非;(2分)②作者反对一味追求“温馨”、“舒适安逸”的生活;(2分)③作者认为应该追求“有着深刻丰富内涵”的“实在的生活”(温馨与否,不是关键,关键是人在精神上不可平庸化)。(2分)
附参考译文
杨维岳是庐州府巢县人。生性孝顺而恭谨,爱好读书,坚守正道。曾经凭借他 的文章被知府赏识。一天,去拜访知府,恰好碰上一个犯法的富人,知府教杨维岳替他打官司,可以获得几百两银子。杨维岳推辞说:“犯罪自有公法处置。假使这个人不应该判罪,而我接受他的银子,就会不吉利;假使这个人应该判罪,却因为我的缘故而赦免了他,这是用私情干扰公法。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知府因此更加敬重他。杨维岳读书读到忠孝大节之处,常常多次流泪。他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就画了他的像供奉他。
崇祯年间,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任扬州巡抚。杨维岳说:“这个人是当代伟人,不可以不拜见。”于是徒步到驻军营地拜见史可法。没过多久,北寇的进攻更加急迫,皇上诏令天下起兵救援。这时史可法已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杨维岳捧着檄文哭着说:“国家大事到这个地步,我还要家干什么呢!”当即变卖家产来做大家的表率。
崇祯十七年,皇上死在煤山。杨维岳听到这件事,面向北方痛哭,连续几个昼夜不愿吃饭睡觉。不到一年,清兵渡过长江,国都被攻陷。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抗清,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杨维岳哭着说:“国家培养读书人几百年,以身殉国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史公!”于是在庭院里设下史公的牌位,写了祭文哭拜他。家人送来米粥食物,他挥挥手叫拿走;平时喜欢饮酒,也拒绝了。他说:“现在正遇上国家大事如此糟糕,还能吃得下喝得下吗!”过了几天,清兵到来,下令剃发,杨维岳不肯。有人说:“您何不为此而避一避呢?”杨维岳说:“能躲避到哪里去呢?让我死吧!让我死吧!”他的儿子对着他哭泣,杨维岳说:“孩子!我一生读书做 什么用?如果有一天要我苟且偷生,我信守大义,坚决不干!我现在能够死得其所了,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慰他,他只是躺着随便答应罢了。写下宁死也不剃发的文字来表现他的志向。一连七天不吃饭,仅存一点气息。来看望他的亲属越来越多,他忽然睁大眼睛看着儿子说:“前几天表现我的志向的文字,千万不要拿它给世人看。”不一会儿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知道这件事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民间给他立的谥号是文烈公。
唉!三代以来,兴亡更替的事情多了。做臣子的常常身居高位却不愿为国 家而死,平民、书生又认为为国而死不是自己的事,那么这样就没有一人愿为国而死,君臣之义不断绝还能有多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