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卷七
内容:《陈情表》 论述类文本 文言文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1.臣以险衅 2. 夙遭闵凶
3.慈父见背 4.终鲜兄弟
5.形影相吊 6.逮奉圣朝
7.而刘夙婴疾病 8. 察臣孝廉
9.举臣秀才 10.拜臣郎中
11.责臣逋慢 12.当侍东宫
13.则告诉不许 14.犹蒙矜育
15.不矜名节 16.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7.听臣微志 18.庶刘侥幸
19. 日薄西山 20.责臣逋慢
二、词类活用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则刘病日笃 ( )
(3)无以终余年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谨拜表以闻
三.古今异义
(1)至于成立 古义:___________今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有根据。
(2)九岁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可以。
(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___________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4)则告诉不许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
(5)臣之辛苦 古义:___________今义:身心劳苦。
(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数量少;不重要。
(7)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很快地跑
四、翻译句子。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4.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5.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四、理解性默写
1、《陈情表》用“ , ”两句表现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2.《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身份虽低,却得到重用。
4.《陈情表》用“ ,________________, ”三句写出了母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分离的请辞原因。
5.《陈情表》用“ , ”两句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请求。
6.《陈情表》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人应尽孝心的两句“ , ”
五、论述类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1.下列对“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
B.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C.项羽的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刘邦只喜欢酒色。
D.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B.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C.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D.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3.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
B.这句话显示出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C.这句话表现了项羽在胜利面前的那种得意狂妄,这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
D.通过项羽说的这句话,与刘邦相比,更显示出他的目光短浅。
六、文言文
朱熹,字元晦,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而可以应天下之务。”隆兴元年,复召。入对,其一言:“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洪适为相,主和,论不合,归。淳熙元年,始拜命。五年,史浩再相,除知南康军,降旨便道之官,熹再辞,不许。明年夏,大旱,诏监司、郡守条其民间利病,遂上疏言:“今宰相、台省、谏诤之臣皆失其职,而陛下所与亲密谋议者,不过一二近习之臣。名为陛下独断,而实此一二人者阴执其柄。”上读之,大怒曰:“是以我为亡也。”熹以疾请祠,不报。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抑,幸而从者,率稽缓后时,蝗旱相仍,不胜忧愤。复奏言:“为今之计,独有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其次惟有尽出内库之钱,诏户部免征旧负,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下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释氏,男女聚僧庐为傅经会,女不嫁者为庵舍以居,熹悉禁之。宁宗即位,有旨修葺旧东宫,为屋三数百间,欲徙居之。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疏入不报,然上亦未有怒熹意也。始,宁宗之立,韩侂胄自谓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在讲筵复申言之。赵汝愚既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引领望治,熹独惕然以侂胄用事为虑。汝愚方谓其易制,不以为意。及汝愚亦以诬逐,而朝廷大权悉归韩侂胄矣。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
B.嘉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
C.嘉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
D.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时,为防止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B.内库,是皇宫(皇家私人)的府库,与国库有所不同,国库出纳的是国家财政资金。
C.户部,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户籍、赋税、俸饷等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D.讲筵,是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只能传授知识而不能论及朝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屡次进谏,竭尽一片忠心。他规劝孝宗格物致知,主张当前应出战复仇,又认为皇帝与少数宠臣过于亲近,建议面对旱灾君臣自省。
B.朱熹体恤百姓,教化百姓风俗。朱熹治理漳州时,减免多种赋税费用;安排父老解说礼来教导当地百姓;抑制当地崇尚释氏的风俗。
C.朱熹重视历史,反对大兴土木。宁宗即位后要修葺东宫房屋三百多间,朱熹指出应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军民愤怒,皇帝因被激怒没有答复。
D.朱熹见识深远,洞察侂胄居心。韩侂胄居功用事,朱熹深以为忧,先后向皇帝和赵汝愚进言提醒,赵如愚不以为意,终遭诬谄驱逐被夺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抑,幸而从者,率稽缓后时。
(2)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下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