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不安地发现,无论是在常规的音乐课堂教学还是各级优质课展示活动中,特别在初中和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自组教材(即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选用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我们看来,这种“令人不安”的现象,是一个好现象!
可能在一些人眼里,教师自组教材现象难以让人接受,似乎它带来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其积极影响,甚至还可能被认为根本没有积极影响可言。可我们认为,它给我们的音乐教育带来了深远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这种现象本身的价值所在上,而且也体现在这一现象能够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教师自组教材现象?是现在选用教材太难?还是太容易?是老师觉得教材内容离学生太远,知道学生不喜欢?如果真是学生不喜欢,这到底是学生的错,还是教材的问题?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教材无法呈现执教者的教学水平?若真这样,我们的教材是否给执教者留下了足够的创造空间?
又有专家分析说,我们的老师正在被迫做这样一个二选一的题目——选择教材还是选择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虽然让我们的执教者犯难,但却带给我们诸多深刻的拷问:这是不是一个必然的二选一题目?可不可以不需要让我们的老师做出这种艰难的抉择?难道教材和学生两者注定是不可调和的吗?如果是不可调和的,那我们的教材到底是为谁而编写?我们编写教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是可以调和的,那现在造成二选一的尴尬局面,又到底是学生的错,还是教材的问题?
教材和学生本可以也应该协调统一,好教材应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不能统一,那不是学生的错,那不是学生不适合教材或挑剔教材,而是教材不适合学生或不顾学生,而且不管是哪种不适合,都是教材的问题。一旦我们的老师面临着这种选择,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无条件选择学生。
退一万步讲,我们可以为了维护教材的权威性而放弃学生,但我们不要打着“为了学生”的旗号去做不利于学生的事。谁都会说,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我们编写了教材。但只怕不是每个人都敢于承认,学生不满意我们的教材,这就是教材的问题,更没有勇气因此去反思我们的教材,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我们不能一味迎合学生”。
针对这种现象,专家提出“教师必须尊重教材”。这又是基于什么理由呢?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个概念,到底什么是教材?简单说,教给学生的东西,就是教材,那么专家编写的教材是教材,老师自组的教材同样也是教材。这就意味着,专家在这里所说的需要得到尊重的教材,是特指专家编写的并且经过了专家审定的教材,即课本。由此看来,恐怕“必须尊重教材”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或者是下意识里要说的是尊重专家吧。专家的确需要尊重,专家编写的教材也的确需要尊重,那么我们的老师呢,我们的学生呢,是否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尊重?
于是,我们也抛出一个选择题,是一个多项选择题,要求我们依据答案的重要程度排序。这个题目是:当我们的音乐教育面临如下若干选择时,我们怎么办?A尊重专家;B尊重教材;C尊重经济利益;D尊重音乐教师;E尊重学生。我相信,不管是专家还是我们的老师,我们都会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的,是否真能做到,则另当别论。至于排在第二位的是谁,就很难说了,如果是我们的老师,总不好意思说要尊重自己,但如果是我们,毫无疑问是选择把尊重老师排第二。我们不仅要尊重老师,而且我们要信任老师,不要老以为老师自组的教材就水平太差,会害人害己,会让我们的学生终身抱怨。教师自组的教材受学生欢迎,是不是就显得档次低了?教师自组的教材迎合了学生,是不是就显得教学水平低且没有权威性了?
专家提出“必须尊重教材”,是不是觉得只有采用了专家编写的并通过了专家审定的教材,我们所实施的音乐教育才算是真正的音乐教育?我们早年也曾参与过一点点教材的编写工作,在设计我们所负责的教材内容和框架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想象成执教者,也想象成学生,设想着教材怎么样才能让老师好教,学生好学,我们相信绝大部分的教材编写专家都会是这样的。然而,在这里,怎么好教和怎么好学,都只是设想。此时此刻,我们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地站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讲台上。虽然我们中有部分人曾经也从事过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但扪心自问,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学观念是最先进的吗?我们的教学水平是最高的吗?我们的教学经验是最丰富的吗?
现在真的有很大一批音乐教师在教学上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这里面包括了许许多多没有机会或不想争取机会去参加优质课评比展示的默默无闻的老师,而这些老师是根本没有可能性去参加教材编写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就这么自信地认定,我们编写的教材就是最好的呢?是必须要受到尊重的呢?当然,我们会说,教材编写班子中,也吸纳了一些优秀一线教师,但他们在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到底有多重要则不得而知。由此,我设想,如果真正集中一批优秀的一线教师来自主编写教材,真正给予他们绝对的决定权,想想看,这样的教材会怎么样?学生会欢不欢迎?
我们大可不必把现行的教材看得如此的重要和神圣不可侵犯。记得有过这样的传说:1999年底国家酝酿课程改革之际,教育部传出一条小道消息说准备取消音乐和美术教材,当时,首当其中惊惶失措的当然是出版社,听说最终在有关主管部门领导的力争下,教材终于保住了,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这大概就是后来决定艺术教材循环使用的源头。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真的把音乐教材取消了,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形?乐观者会估计,可能由此倒逼和激发音乐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生因此有可能更加喜欢上音乐课;而悲观者会担忧,我们的音乐教育可能因此而彻底崩盘、倒退数十年。
与此相关,有专家还忧虑和严厉批评“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老师手上有什么教什么”的现象。到底这是不是问题,这也要看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看。从理想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它太随意,自由散漫,没有了规矩,没有了权威,谁都可以说了算。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这恐怕就不一定是问题了。虽然目前我们的音乐教学现实并不是“学生不喜欢什么学什么,老师手上没有什么教什么”,但这样的情况毕竟还是存在的。那么,从现实的角度看,“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和“学生不喜欢什么教什么”这两者比较,到底哪个好?到底哪个又是问题?
并不是学生喜欢的都是好的,也并不是学生喜欢的就都是差的。这里的好与差,实际上不是指音乐的好与差,真正的音乐很难评说哪种好哪种差,它只是适合不同的群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里的好与差,主要是就教育价值而言。在我们看来,教材上精选出来的音乐,教育价值高,但是,这种价值的实现,是以学生的接受为前提的。当学生不喜欢而拒绝接受时,再有教育价值的音乐,因其教育价值无法实现,自然也就没有了价值。而我们认为,学生自己喜欢的音乐其教育价值低,但学生喜欢它,乐于接受它,那么至少这种较低的教育价值就能够得以实现。
为什么我们宁愿看到学生学他们不喜欢的东西,而硬是无法忍受“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这样的情况出现?学生喜欢的东西就一定是音乐垃圾吗?音乐教育需要借助于学生现在的音乐喜好来让他们喜欢我们认为值得他们喜欢的更高雅的音乐。而且,一旦学生真正喜欢上了音乐,他们是决不会满足于现状的,他们在音乐方面一定会有更高的追求。比方说,他们先觉得音乐好听,然后想唱,会唱了,还想弹;他们先觉得流行音乐很酷,然后又觉得民间音乐也秀美,再然后又觉得西方音乐很大气。对音乐的喜好,都是一步一步来的,学生的音乐视野,也是一步一步开阔的。很难相信,现在学生那么喜欢流行音乐,老师天天教他们流行音乐,他们就一定知足了。想想看,这么多年了,按照我们自己的设计,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学生都得学,现在到底效果如何?如果效果理想的话,为什么还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改革之后,效果又怎么样?
人们对老师自组教材的忧虑,并视其为是我们音乐教育的一个问题,原来归根结底是害怕我们的音乐教育“很难达成音乐教学的目标”。这种忧虑看上去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我们也毫不怀疑人们产生这样担心的良好用意,但这句话和这种观点,我们并不太认同。我们来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音乐教学的目标?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明知故问的问题,因为,音乐教学的目标不就是经过专家们研究讨论并写入文件的那几条吗?是的,专家们定的目标,专家们的追求,就是我们音乐教学的目标。那么,老师的追求和学生自身的音乐追求呢?就不能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了?
多少年来我们把知识技能确立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那也是当时的国内顶级专家们研究讨论制订出来的。后来慢慢地人们觉得这个目标有点问题,甚至是错误的,于是另一批专家又坐到一起来研究讨论并制订出另一个不同的教学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还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坐下来做同样的事情,即否定或修订前面的目标,确立自认为准确的目标。
音乐教育到底有没有绝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目标?如果有,是不是就一定是我们现在制订的这个目标?与此同时,到底音乐教学目标准不准确,是制订人来评判还是让老师学生来评判?是理论上给予论证,还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判断音乐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教育现实、是否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当然不可能是由制订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几个审定者说了算,而是必须由实践者的老师和学生说了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应该说,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教育所处的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只具有相对正确性,它不是僵死的教条。因此,当我们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个目标很难达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考虑目标本身的问题,而不是在一种思维定势之下,去一味追究教学执行者或者学生的责任。要知道,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定通过的宪法,都有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都要不断修订,都要与时俱进,更何况一个学术层面的区区音乐教学目标。
教一些学生喜欢的东西,首先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教学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有一点,我相信不只是优秀教师认同,我们所有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都会认同:如果说音乐教学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追求,那就是——让学生享受音乐,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最大目标和最根本目标,是统领其他一切目标的目标。
老师自组教材现象,应该给我们的专家,尤其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以启示。在课时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的战略思考:第一,到底是宁愿学生什么都没学会,也要“蜻蜓点水般”面面俱到,贪大图全,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备,还是抓主要矛盾,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会主动放弃,让学生能学多少算多少?第二,我们的教材,到底是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媒介而存在,还是它本身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音乐教学就是以学会教材为己任?
上述两点思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材面貌,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材命运。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向前发展,随着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如果我们的教材不与时俱进,不能够较好地满足老师和学生的教学需求,不能够较好地与学生的现实音乐生活相对接;如果教师自组教材的现象继续下去,并既成事实,那么,迟早有一天,我们的音乐课本将会成为历史。
如果我们真的觉得老师自组教材是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必须解决,那么解决的办法就一个:改进我们的教材。要让我们的教材不再成为教条和唯一;要让我们的教材更加兼容并包,甚至要鼓励和便利老师们随时融入新的教学内容;要让我们的教材成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导向和框架,而不要把音乐教学这个小屋子用一块块冰冷的砖头盖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让学生听不到屋外传来的任何声音;要让我们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现实音乐生活,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音乐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