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作品27之2,第三乐章 激动的急板》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Op.27 No.2"Moonlight Sonata" - III. Presto Agitato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和“月光曲”。分为三个乐章。为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1年。
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且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题赠给他一八零一年时热情的对象:朱丽埃塔·圭恰迪尼的一首作品,但后来他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
2:《A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2-第一乐章 快板》
Piano Sonata No. 2 in A Major, Op. 2, No. 2 - I. Allegro vivace
Op.2中的第二首,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约作于1795年。
它被明朗的世界所支配,贯穿着青春的快乐和爽朗之美,充满了青年人的希望与率直的感情。这首奏鸣曲不管是音乐内容或技巧的灿烂,都显示了贝多芬强烈的表现欲和炽热的感情。各乐章都用大调写成,在风格上更接近于古典交响曲。从技术与内容上看,它绚丽多彩,内心矛盾明显,但富有朝气,表达了贝多芬寻找一条走自己愿望的艰难道路,以自己的才华来吸引人们的要求和他的炽烈诚实与巨大的统一力量。
3:《C大调第3号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3- 第一乐章 有活力的快板》
Piano Sonata No. 3 in C Major, Op. 2 No. 3 - I. Allegro con brio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作于1795年
是作品2的3首中最优美的,在这首奏鸣曲中贝多芬开始使用谐谑曲。此曲是呈献给他的老师海顿的作品,当时,贝多芬因觉得在海顿身上很难学到什么,已离开了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
4:《C大调第3号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3 - 第四乐章 很快的快板》
Piano Sonata No. 3 in C Major, Op. 2 No. 3 - IV. Allegro assai
创作背景
《C大调第3号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3》作于1795年,是作品2的3首中最优美的,在这首奏鸣曲中贝多芬开始使用谐谑曲。此曲是呈献给他的老师海顿的作品,当时,贝多芬因觉得在海顿身上很难学到什么,已离开了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
5:《D小调第17号钢琴奏鸣曲,作品31 第2首 “暴风雨” - 第三乐章 小快板》
Piano Sonata No. 17 in D Minor, Op. 31 No. 2 "The Tempest" -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inor, Op.31 No.2 -Tempest:3. Allegretto
简介
稍快的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这是以第一主题为主轴,16分音符像旋风一样发展,其主题据说是从疾驰的马蹄声的联想而来,它的不断孕育、发展具有无比的推动力。
创作背景
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D小调,OP.31.2。其《暴风雨》的标题来自辛德勒当年请教贝多芬阐释此曲,贝多芬回答可以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
6:《E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作品7“大奏鸣曲”-三、快板》
Piano Sonata No. 4 in E-Flat Major, Op. 7 "Grand Sonata" - III. Allegro
简介
快板,降E大调,三段体。在第一段快板中主题借用卡农形式作发展,中段是降E小调,几乎全部是三连音的分散和弦,中段完成后回到第一段。创作背景
第四号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OP.7,作于1796—1797年,呈现给当时匈牙利贵族凯格勒维茨 (Keglevics)的女儿巴巴拉(Barbara),巴巴拉当时是贝多芬的学生,这首作品当时也有《所爱的女郎》(Die Verliebte)的标题。
7:《C小调第5号钢琴奏鸣曲,作品10 第1首 - 第一乐章 有活力的快板》Piano Sonata No. 5 in C Minor, Op. 10 No. 1 - I. 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简介
极快而精神抖擞的快板,C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由主和弦和分散和弦向上上行的意志性动机和另一个与之对应的优雅动机连接而成,在发展部中第二主题有大胆、极具意味的变化。
创作背景
第五号钢琴奏鸣曲,CP.10.1,C小调。OP.10的3首,作于1796—1798年夏之间,呈献给布劳尼(Browne)伯爵夫人安娜•玛格丽特 (Anna Margarete)。这首奏鸣曲相应短小,删去小步舞曲或谐谑乐章,只有3个乐章。
8:《F钢琴奏鸣曲第6号,作品10,第2-3首 急板》
Piano Sonata No.6 in F, Op.10 No.2 - 3. Presto
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9:《D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作品10,第3首.第一乐章 急板》
Sonata for Piano No.7 in D Major, Op.10 no.3. 1st Movement
简介
第一乐章,急板,D大调,奏鸣曲式。应该说,从这一乐章起真正奠定了贝多芬奏鸣曲式中以严谨的结构表达出的丰富的交叉与变化。其中的呈示部的结构已达非常完美的境界。
10:《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作品13,“路径”:第三乐章 回旋曲-快板》
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Op. 13 ""Pathétique"": III. Rondo - Allegro
11:《 降A大调第12号钢琴奏鸣曲,作品26 - 第四乐章,快板》
Piano Sonata No. 12 in A-Flat Major, Op. 26 - IV. Allegro
创作背景
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降A大调,OP.26,大约作于1800—1801年,呈献给李希诺夫斯基公爵。
12:《 降E大调第13号钢琴奏鸣曲,作品27 第1首 “幻想曲似的” - 第四乐章 活泼的快板,原速,急板》
Piano Sonata No. 13 in E-Flat Major, Op. 27 No. 1 "Quasi Una Fantasia" - IV. Allegro Vivace, Tempo I, Presto
简介
最终乐章可说是整部作品里最广大的一部份。它以奏鸣曲回旋曲式写成,乐章在低音域开始,轻快的回旋曲主题在全乐章里不停重覆。但在尾声,第三乐章的慢主题短暂回归。奏出一段华彩段后,整首乐曲最后在稍微变奏的回旋曲主题中完结。
创作背景
第十三号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OP.27.1,作于1800—1801年,附有《幻想曲风格的奏鸣曲》的标题,献给李希登斯坦 (Lichitenstein)夫人约瑟芬(Josephine),约瑟芬曾是贝多芬的学生。
13:《D大调第15号钢琴奏鸣曲,作品28“田园” - 第四乐章 回旋曲 - 不太过分的急速》
Piano Sonata No. 15 In D Major, Op. 28 "Pastorale" - IV. Rondo -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四乐章,回旋曲,D大调,6/8拍。这是充满晴朗而快乐的田园气氛的音乐。这首乐曲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对它 做过文学上的形容,如 “远方传来的钟声,或是森林的细语”、“跳跃嬉戏喧嚷的健康的村庄儿童”、“牧童的音乐”等等,有各种非常丰富的幻想。回旋曲主题拥有轻快的节奏。第一插 部主题是 A大调,节奏与回旋曲主题的伴奏节奏相同。回旋曲主题再现后,出现第二插部主题。随后是华丽的经过部并转为回旋曲主题。接着第一插部主题也以D大调再现, 最后是回旋曲主题的变化,将速度转为急板,右手是连奏的快速动作,左手则弹奏回旋曲主题的伴奏型,之后渐强结束乐曲。
14:《G大调第20号钢琴奏鸣曲,作品49之2 - 第二乐章 小步舞曲的速度》
Piano Sonata No. 20 in G Major, Op. 49, No. 2 - II. Tempo di Menuetto
简介
第二乐章,G大调,回旋曲式。这个优雅的小步舞曲节奏主题与作品20七重奏第三乐章主题相同。其第二主题为轻盈的D大调,第三主题则是C大调,多少有些向前推进的乐念。
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G大调第20号钢琴奏鸣曲,作品49之2》出版于1805年,是作品49中的两首钢琴奏鸣曲之一。据推测属早期的创作,可能作于1795—1796年。
15:《G大调第25号钢琴奏鸣曲,作品79:III.Vivace》
Piano Sonata No. 25 in G Major, Op. 79: III. Vivace
简介
第三乐章,G大调,2/4拍,回旋曲式。回旋曲主题部分分成两段,前半段是弱奏,后半段是强奏。第一插部出题在E小调出现,是由回旋曲主题中的素材构成。回旋曲主题再现后,C大调的第二插部主题生气勃勃的奏出。最后回旋曲主题第三次出现时,伴奏是分隔精细的十六分音符。尾奏以回旋曲主题为素材,经过力度的几次变换之后做大的渐强,随之骤然减弱力度而结束全曲。
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G大调第25号钢琴奏鸣曲,作品79》作于1809年。贝多芬在1801年7月21日给出版社的一封信中写到:“请将这两首奏鸣曲(Op.78、79)分别出版。加入要同时出版,则请将G大调命名为“简易奏鸣曲”或“小奏鸣曲”。1801年11月的初版,标题就依照贝多芬的要求用了“小奏鸣曲”。由于在乐曲中可以听到杜鹃的叫声,所以这首《G大调第25号钢琴奏鸣曲》也称“杜鹃奏鸣曲”。
16:《降E大调第5号钢琴协奏曲,作品73:第三乐章 回旋曲 - 快板》
Piano Concerto No. 5 in E-Flat Major, Op. 73 "Emperor" - III. Rondo - Allegro
简介
本乐段带有欢欣气氛,先以七部回旋曲(ABACABA)作开端,接着由奏鸣曲式与回旋曲混合,到最后以钢琴引发之华彩乐段作结。
创作背景
1809年4月至5月间,奥地利遭到法军攻击,维也纳陷入四面楚歌之中。贝多芬亦在机缘巧合下,躲进弟弟的地窖当中,以枕头遮盖着头隔着法军之炮火,至于身兼贝多芬学生及朋友的鲁道夫公爵,更因此逃往城外。次年1月,当鲁道夫公爵凯旋时,贝多芬遂将此作品献予鲁道夫公爵,及在1810年2月4日将手稿交予伯莱特科普夫与哈泰尔(Breitkopf & Härtel)出版社。此曲以“帝皇”作副题,然而此名字并非贝多芬或出版社编定,而是由英语系国家另行补上。此副题之由来已无从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创作期间之同时期政局,可以约略了解到该曲之含意。当时之首演被迫移师至维也纳以外地方,然而,1811年11月28日在莱比锡之首演,反而获得空前成功,各报章亦因而称赞该曲为“有史以来最独一无二、最天马行空、最传神,亦是最困难的协奏曲之一”。
17:《降B小调第1号钢琴协奏曲,作品23 - 第三乐章 热烈的快板》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Flat Minor, Op. 23 - 3. Allegro con fuoco
柴可夫斯基
简介
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是一首欢乐的颂歌,充满元气和生命力的表现,特别是乐章的结尾,高潮迭现,其雄浑的气势、亢奋的情绪、辉煌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主部主题是乌克兰歌舞曲《伊凡卡,快来唱春歌》音乐表现春天来了,农时即将开始的欢快、奔放的情绪。付不主题是十分抒情优美的,同时也充满生机,音乐洋溢着青春和难以抑制的内心喜悦。接着,乐曲在主、副部主题和呈示、展开部的进程中发展。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继续,终于推向副部主题的光辉再现。钢琴与乐队齐奏这首壮丽宏伟的颂歌,全曲达到最高潮,使整个作品积极向上的基调得到充分的体现。
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于1874年在写给其弟的家信中首次提到创作《降B小调第1号钢琴协奏曲》的情况,不久后的12月,作品大致完成,柴科夫斯基本打算将这部作品交给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尼古拉·鲁宾斯坦来修订和首演,但是鲁宾斯坦无情的批评了这首作品。柴科夫斯基继而改变了初衷,将这部作品题献给了德国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彪罗将这部协奏曲带到了美国,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音乐厅进行了首演。19天以后,这部作品才回到了俄罗斯家乡,地点是圣彼德堡。但是回到俄罗斯的这次首演却以速度过快宣告失败,然而之后12月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钢琴独奏者是当时年仅18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塔涅耶夫,尼古拉·鲁宾斯坦担任了指挥,鲁宾斯坦本人也于1878年开始公开演奏这部作品。
18:《第一钢琴协奏曲,F,K.37-1.快板》
Piano Concerto No.1 in F, K.37 - 1. Allegro
原作:莫扎特
创作背景
这首曲子是根据劳帕赫(Raupach)和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作于1767年。
19:《D大调双人钢琴奏鸣曲,作品448 - 第三乐章 很快的快板》
Sonata in D Major for 2 Pianos, K. 448 - Mozart: Sonata In D Major For 2 Pianos, K.448 - 3. Allegro molto
莫扎特
简介
穆尔托快板开始,奔腾的主题。 在这场运动中使用的节奏是类似于在莫扎特的回旋曲阿拉Turca。
创作背景
此曲作于1781 年,当时莫扎特只有25 岁。 《交响情人梦》野田妹与千秋王子之爱的序曲。这首双钢琴奏鸣曲,D大调,K.448/375a,是莫扎特为了与他的女弟子约瑟华‧奥文隆汉玛一起演奏而作。
20:《B大调第18号钢琴协奏曲,K.456:III.快板活泼》
Piano Concerto No. 18 in B-flat Major, K. 456: III. Allegro vivace
莫扎特
21:《C大调第24号钢琴协奏曲,K.467:III.活泼活泼的快板》
Piano Concerto in C Major, K. 467: III. Allegro vivace assai
莫扎特的第21号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785年3月9日,第三乐章是活泼诙谐的回旋曲式
莫扎特
22:《C小调第24号钢琴协奏曲,K.491:II。》
Piano Concerto No. 24 in C Minor, K. 491: II.
莫扎特
23:《降E大调第1号钢琴协奏曲,作品124 - 第三乐章 生气勃勃、雄壮的快板》
Piano Concerto No. 1 in E-Flat Major, S. 124 -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Flat, S.124:3. Allegro marziale animato
李斯特
简介
第三乐章,降E大调,相当于谐谑乐章。这一乐章巧妙地使用了三角铃,所以有“三角铃协奏曲”的名声,先是三角铃与弦乐应对,钢琴以谐谑的随想加进来,长笛以颤音动机纠缠。然后钢琴华彩,转为生气勃勃的快板。接着以木管乐器为主体,雄壮地奏出这个乐章的主题,铜管有力地奏第二乐章的大提琴动机,钢琴给予华丽的应对。双簧管在钢琴动态上奏长笛在第二乐章中展示的主题。木管乐器重新发展这个乐章的主题,钢琴以谐谑方式加入后提高速度,进入更快再进入急板而结束。
创作背景
李斯特的《降E大调第1号钢琴协奏曲,作品124》和他许多作品一样,都经过一段漫长时日的酝酿发展,才告定型。这首作品从1830年开始动笔,李斯特当时还不到20岁,1839年至1840年,李斯特为乐曲添加了一些素材,然而直到1849年,李斯特从公开演奏生涯隐退后,此曲初稿才化成一部形式宛然的作品。在这之后,他又将此曲搁置了四年,到1853年才动手修订,又再过两年才首演,1856年总谱付印之前,李斯特又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意外的是,李斯特如此不厌其烦地惨淡经营,却成就了一部惊世骇俗之作。
24:《F大调第1号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作品37,第一乐章:快板》
Concerto No. 1 in F Maj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K. 37 - I. Allegro
简介
快板。第一乐章改编自劳帕赫的《第一奏鸣曲》的第五乐章。
创作背景
莫扎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F大调,K37,据劳帕赫(Raupach)和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作于1767年。
25:《Bizet‘s Carmen的主题变奏曲》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Bizet"s Carmen
创作背景
《卡门变奏曲》是霍洛维茨根据比才的歌剧《卡门》第二幕中的“吉普赛舞曲”改编,为自己创作的一部极具演奏难度的炫技作品。霍洛维茨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自己早期的演奏会上开始演奏这个作品。在弹奏这部作品时,霍洛维茨已然将钢琴演奏变化成为一种高度激烈的竞技运动:此起彼伏的大跨度跳跃击键,密如骤雨的琶音,左手与右手你追我赶的对抗。这时的霍洛维茨已经完全成为一个键盘上的魔术师,给予欣赏者带来的是一个惊叹又一个惊叹。这部变奏曲的难度之大,以至于很少有钢琴家愿意去触碰。
26:《降D大调圆舞曲,作品64之1“一分钟”》
Waltz, Op. 64 No. 1 in D-Flat Major "Minute Waltz"
肖邦
创作背景
作品又名“一分钟圆舞曲”MinuteWaltz,非常活泼和连贯的,呈献给德费努彼特卡伯爵夫人。肖邦的朋友乔治·桑养着一只小狗,它经常喜欢追逐自己的尾巴团团转。肖邦应乔治·桑要求,把小狗的这个可爱的动态用音乐表现出来,于是写成此曲。乐谱的篇幅短小,速度迅急,一气呵成。四小节的引子之后,在圆舞曲节奏的伴奏下呈示带有旋转感的主题。这一旋转的旋律线不断反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调皮的小狗团团旋转的动态。接着,乐曲出现了甜美徐缓的中间部主题,轻松而悠闲,与第一段的速度形成对比。最后再现旋转不停的开头部分。《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降D大调圆舞曲("小狗")(作品64之3)作品64号共有三首圆舞曲,是肖邦在世时最后发表的圆舞曲。其中第三首(降D大调,即本曲)为肖邦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俗称为《小狗圆舞曲》。传说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喂养着一条小狗,这条小狗有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兴趣"。肖邦依照乔治·桑的要求,把"小狗打转"的情景表现在音乐上,作成了这首乐曲。乐曲以快速度进行,在很短的瞬间终了,因此又被称为《瞬间圆舞曲》或《一分钟圆舞曲》。演奏本曲时,应使用平滑流畅的指尖技巧,才能感觉出此曲的趣味来。
27:《升C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作品27 第2首 “月光” - 第一乐章 绵延的柔板》
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2 "Moonlight" - I. Adagio sostenuto
创作背景
该曲于1801年夏天在匈牙利作成。据称,此作品题献给贝多芬17岁的学生裘莉塔•圭齐亚蒂(Giulietta Guicciardi)。据说贝多芬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贝多芬自己在该作品的乐谱上都使用了“幻想曲一般”(意大利文:Quasi una fantasia)的字样。“月光”的名字来源于音乐评论家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的一篇评论,他将该曲第一乐章的朦胧气氛与琉森湖夜晚的月色相比。然而据评论家费舍尔所说,这个名字极具误导性,并非贝多芬的本意。他更指出贝多芬在手稿上有对莫扎特《唐•乔望尼》的备注,其中点明唐璜杀人后的音乐也是升C小调,且与贝多芬作品的第一乐章有相近之处。亦有人称此乐曲表达了对裘莉塔•圭齐亚蒂的爱意,甚至称后者即是所谓“不朽的爱人”。
28:《降E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作品124-第一乐章快板》
Piano Concerto No. 1 in E-Flat Major, S. 124 - I. Allegro maestoso
简介
第一乐章,降E大调,4/4拍子,自由的奏鸣曲形式。一开始就以全乐队的合奏强有力地呈示出第一主题,旋即由钢琴以富于华丽技巧的乐句来承接。随后,钢琴奏出的第二主题柔美动听,颇似奏鸣曲的副歌部分。两个主题经过交织反复后,速度逐渐减慢,直至乐章结束(直接进入下一个乐章)。
创作背景
《降E大调第1号钢琴协奏曲,作品124》,作于1839年。本曲虽由四个乐章构成,但是各乐章必须不间断地连续演奏,而且各乐章的主题也必须相互间保持极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本曲有着自成一体的特殊结构。在协奏曲中插入诙谐乐章而获得成功的,也许这是绝无仅有的一首了。总而言之,整个乐曲在结构上非常紧密而周详。但是各乐章的构成又都非常自由。这些特色,也许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视为是一个标准的"交响诗作曲家"的缘由了。此曲对演奏者的钢琴技巧有相当高的要求,没有深厚的功底,演奏者是无法演绎出辉煌的艺术效果的。钢琴的各个声部里都充溢着李斯特音乐所独有的特性,不但与管弦乐充分地保持了抗衡、对立之势,甚至主奏钢琴具有足够压倒管弦乐队的力量,这也仅有李斯特才能做到。在本曲中,管弦乐的处理法不但巧妙,而且慎重,尤其是当某种乐器独奏时,还特别让这一乐器显出它的"室内乐特性"来。此外,第三乐章还运用了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三角铁,其巧妙而恰到好处的用法,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这首钢琴协奏曲常被冠以"三角铁协奏曲"的别名。
29:《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2-第二乐章》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op.22 - II. Allegro scherzando
这首协奏曲,g小调,OP.22,作于1868年,为安东·鲁宾斯坦而作,该年5月13日由安东·鲁宾斯坦首演。
圣-桑的作品长久以来都被苛刻的乐评家批评为技巧有余,内涵不足,听上去高雅,但流于肤浅,缺乏思想深度. 但富特文格勒却这样说过"音乐不是人们用来去思索去追溯的介质,音乐就是供作享受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时间无疑证明了圣桑作品的经典性,历久不衰.
鲁宾斯坦的演绎,时而苍健有力,时而又柔情如水.其恬淡的韵味,灵动的活力,晶莹纯净,大气雅致,怎不让人享受?
好可爱的老头.
30:《第3号钢琴协奏曲,作品119,BB. 127- 第三乐章 活泼的快板》
Piano Concerto No. 3, BB. 127, Sz. 119 - III. Allegro vivace
巴托克
简介
第三乐章,主题还是很好认的,因为节奏特点鲜明:短-长、长-短。它在最后的几分钟内一再浮现出来,多少让人觉得这像是一个憋不住气的小孩,每每在水面底下呆了片刻又要探头出来吸气,哪怕是那些强硬的、有侵略性的赋格段落一再将它打破(就像一个欺负他的人狠狠地又把他的头按了下去)。不过,总体而言,整个乐章简单好懂,神清气爽,甚至那些最复杂的对位法也是无法掩盖这一事实的(就像欺负孩子的人终究是他的朋友,玩闹一场罢了)。自始至终,巴托克都没有被即将敲门的死神扰乱心绪,而是稳稳地把握到了作品的最后一分钟。所以,笔者认为,最后十七个由赛利补完的小节,也应该落在了巴托克的预想之中。没有谜团,没有悬疑,巴托克一生所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就这样尘埃落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