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浙江大学)
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
原理: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细胞中分别含有Ti质粒和Ri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
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农杆菌介导法起初只被用于双子叶植物中,近年来,农杆菌介导转化在一些单子叶植物(尤其是水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点击图片放大)
1974年,从致瘤农杆菌中分离出一类巨大的质粒(tumorinducingplasmid),称为Ti质粒。Ti=TIP
1977年,分子杂交技术证实肿瘤细胞中存在外源的DNA,与Ti质粒的DNA有同源性,是整合到了植物染色体的农杆菌质粒DNA片段,T-DNA(transferredDNA),其内有致瘤和冠瘿碱合成酶等基因。
1981年,发现Ti质粒上有致瘤区(virulenceregion),Vir区。
Ti质粒是根癌农杆菌细胞核外存在的一种环状双链DNA分子,长度约200kb,平均周长54.1-75.4um,分子质量为(90-150)×106Da。在温度低与30℃的条件下,Ti质粒可稳定地存在于根癌农杆菌细胞内。
(点击图片放大)
Ti质粒除上述上述诱导受侵染的植物组织产生冠瘿瘤外,还具有以下几种重要功能:
1、赋予根癌农杆菌附着于植物细胞的能力;
2、赋予根癌农杆菌分解代谢冠瘿碱的能力;
3、决定根癌农杆菌的寄主植物范围;
4、决定所诱导的冠瘿形态和冠瘿碱的成分;
5、参与寄主细胞合成植物激素吲哚乙酸和一些细胞分裂素的代谢。
Ti质粒的结构
来自于不同野生型根癌农杆菌的Ti质粒可根据其产生的冠瘿碱类型分为三类:章鱼碱(octopine)类、胭脂碱(nopaline)类、农杆碱(agropine)类。
Ti质粒携带着既能分解又能合成这些化合物的酶类和相应基因,然而冠瘿碱合成基因却不能在根癌农杆菌中表达,它们只有进入植物细胞后才能表达,Ti质粒上的冠瘿碱分解基因产物却能分解冠瘿碱,为宿主细胞提供能源、氮源和碳源。
长度:160-250kb
6大功能区:1)致瘤区,这个区主要合成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2)冠瘿碱合成区;3)冠瘿碱分解区;4)Ti质粒接合转移区(tra);5)毒性区(Vir);6)DNA复制区(Rep)。
T-DNA
在致瘤区、冠瘿碱合成区的两侧存在着一个24bp直接重复序列,由这三部分所构成的DNA区域叫做T-DNA。
致瘤区+冠瘿碱+左右边界=T-DNA
插入植物染色体中的Ti质粒片段只有T-DNA。
T-DNA区域中的这些基因只有在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后才能激活表达.
T-DNA:
Tms1、Tms2、Tmr这3个基因表达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可调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它们的过量表达刺激植物细胞大量快速增长而形成冠瘿。
冠瘿碱合成基因在宿主植物体内合并分泌出来,被Ti质粒上的冠瘿碱代谢基因分解成碳源和氮源,供根癌农杆菌生长所需。
脂碱型根癌农杆菌Ti质粒中T-DNA的左右两侧是一段24bp的重复序列,构成T-DNA的左边界和右边界。
在某些章鱼碱型根癌农根癌农杆菌Ti质粒中T-DNA是以两个分开的独立片段形式存在,即T-DNA左边区段和T-DNA右边区段。
插入在T-DNA边界序列之间的任何DNA都可被转到植物染色体中。因此Ti质粒可用做外源目的基因的载体。
Vir区(Vir-region):即毒性区。其长度约为35kb。
控制根癌农杆菌附着于植物细胞和Ti质粒进入细胞有关部位,与感染后冠瘿形成有关。
Vir区位于T-DNA区左侧,包含义个毒性遗传点(virA、virB、virC、virD、virE和virG)。
vir基因控制着T-DNA的转移。
植物细胞受伤后,细胞壁破裂,分泌物中含有高浓度的创伤诱导分子。它们是一些酚类化合物,如乙酰丁酮(acetosyringone,AS)和α-羟基酰丁香酮(α-hydroxacetosyringone,OH-AS)。
根癌农杆菌对这一类物质具有趋化性,在植物细胞表面附着后,受这些创伤诱导分子的刺激,Ti质粒vir区毒性基因被激活和表达。
目前已经发现9种信号因子,均为水溶性酚类化合物。其中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AS)和羟基乙酰丁香酮(OH-AS)的作用较强,儿茶酚、原儿茶酚、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二羟基苯甲酸、香草酚和对羟基苯酚处理农杆菌时也对Vir区的基因表达起促进作用。
双子叶植物在在农杆菌侵染时可以形成大量的信号因子,而使T-DNA可以成功的转入;而单子叶植物需要加入外源酚类物质,才能激活Vir区的基因,达到转基因的目的。
最先激活表达的是virA基因,它编码感受蛋白,位于细菌细胞膜的疏水区,可接受环境中的信号分子。
在virA蛋白的激活下,virG基因表达,virG蛋白经磷酸化由非活性态变为活化状态,进而激活vir区其他基因表达。
virA基因——virG基因
virD基因产物:virD1蛋白是一种DNA松弛酶,它可使DNA从超螺旋型转变为松弛型状态;virD2蛋白则能切割已呈松弛态的T-DNA,2个边界产生缺口,使单链T-DNA得以释放。VirE基因所表达的virE2蛋白是单链T-DNA结合蛋白。可使T-DNA形成1个细长的核酸蛋白复合物(T-复合体),以此保护T-DNA不被包内外的核酸酶降解。
小结:
植物细胞受伤后,细胞壁破裂,分泌物中含有高浓度的创伤诱导分子。它们是一些酚类化合物,如乙酰丁酮(acetosyringone,AS)和α-羟基酰丁香酮(α-hydroxacetosyringone,OH-AS)。
根癌农杆菌对这一类物质具有趋化性,在植物细胞表面附着后,受这些创伤诱导分子的刺激,Ti质粒vir区毒性基因被激活和表达。
最先激活表达的是virA基因,它编码感受蛋白,位于细菌细胞膜的疏水区,可接受环境中的信号分子。
在virA蛋白的激活下,virG基因表达,virG蛋白经磷酸化由非活性态变为活化状态,进而激活vir区其他基因表达。
其中virD基因产物virD1蛋白是一种DNA松弛酶,它可使DNA从超螺旋型转变为松弛型状态;而virD2蛋白则能切割已呈松弛态的T-DNA,2个边界产生缺口,使单链T-DNA得以释放。
VirE基因所表达的virE2蛋白是单链T-DNA结合蛋白。可使T-DNA形成1个细长的核酸蛋白复合物(T-复合体),以此保护T-DNA不被包内外的核酸酶降解。
T-复合体依次穿过根癌农杆菌和植物细胞壁及细胞膜。并进入植物细胞核,最终整合进入植物核基因组。
T-DNA的转移机理比较复杂,依赖于T-DNA区和vir区共同参与,涉及多个基因表达及一系列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
T-DNA单链进入植物细胞后,植物细胞如何处理这些单链DNA?
利用电转移法把单链DNA转化到烟草原生质体中,结果表明,在植物细胞中,单链DNA迅速转变成双链DNA分子。此外单链DNA比双链DNA的转化效率更高。然而T-DNA分子并非以裸露的单链DNA形式进入植物细胞的。T-DNA单链的5’端共价的结合着VirD2蛋白质,从而保护T-DNA分子免受外切核酸酶的降解,此外VirD2蛋白质上含有核定位的序列,所以结合在T-DNA5"端的VirD2蛋白质象一个“导向仪”(pilot)指引并保护T-DNA进入植物细胞核中。VirE2蛋白质是一种单链结合蛋白质,能够包裹T-DNA单链,和其它T-DNA结合蛋白质共同构成了T-复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