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指导一议论文文体概述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0-05-16
 

议论文写作指导一

议论文文体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相关基础知识。

 2.把握议论文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3.从例文阅读区别记叙文笔法和议论文笔法的不同。

学习重点:

了解议论文及议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和要求。

学习过程:

一、什么叫议论?

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其特点是以理服人,用说理的办法,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证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议论,说长道短,论是说非。在写作时,更要进行议论,以交流思想、宣扬观点、阐明理论,来影响读者。

 

二、什么叫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形式: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

  2.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与论点的关系:证明与被证明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 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类比论证: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又如《拿来主义》一文中,以尼采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类推到中国也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不可能一味的给予,除非中国像尼采那样疯掉。

6. 归谬论证──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归谬法主要用于驳论文章中。这种论证方法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于幽默感的表达效果。  

三、了解议论文写作规范

议论文文体是考场上大多数考生的首选。因此,写作时更要有清晰的文体感和鲜明的规范意识。那么,考场上阅卷老师如何判评议论文文体是否规范呢?

我们在判断议论文的标准时,要求:议论文围绕某一观点展开,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论点、论据、论证方法都有。(江西卷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手记)

在阅卷过程中,议论文文体特征这一要点是从两个方面来考查和衡量的:其一,着眼于文章语言整体上采用的表达方式,看是否突出了议论的特性,还会参照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看是否符合论证的思维和逻辑;其二,着眼于具体论述的段落的语言运用。(福建卷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手记)

看来,阅卷老师在评判议论文文体特征时最主要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议论特征是否充足、突出,二是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议论性语言这些文体要素是否齐备。

然而,考生在议论文文体上出现的问题也恰恰是议论特性不足,记叙特性有余。这里面有一个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议论和记叙关系的问题。

议论文必须以议论为主。议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既然要“摆事实”,肯定要叙述。那么,如何叙述呢?这一点,它完全不同于记叙文的记叙。记叙文的记叙是主要的,有概述和详述两种,以详叙为主。它讲究记叙六要素的清晰性,叙事的完整性,是中心思想的主要载体。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是次要的,是概括式的,不求把事物交代得那么清晰、完整,只要能交代、突出有利于论证的那部分事实材料,能够为议论提供事实依据即可。如果详细叙述,连篇累牍,就会喧宾夺主,削弱或扭曲了议论文的文体特性,就会有“文体不明”之嫌了。

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需要考生特别注意的,就是在论据的使用上。

很多作文仅仅停留在材料的简单罗列和叙述上,缺乏起码的分析,更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作文阅卷中,如果发现能够对现象事例进行思考、反思和分析,哪怕简单,只要言之成理,往往能够获得高分。(2011年河南卷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手记)

因此,写规范的议论文,或者使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就必须强化议论。要在议论上下功夫,做足文章。议,要议得实在,不能光说空话、套话;议,要议得合理,这就要讲究方法,或举例,或对比,或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议,还要议得辩证,切忌简单化、绝对化,在论述某一事物时,不要忘记事物的另一面及其发展变化。

 

附:对比阅读材料1

(08江苏卷)

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好奇心

为什么?

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

奶奶依旧。

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烦。”

奶奶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你在,就心安的。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着。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简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奶奶的言行,的确让孙女好奇。于是,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此文是叙写日常生活的规范的记叙文,能在“尺水”中“兴波”,能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读来意味无穷。这是2008年高考记叙文的拔尖之作,相当难得。今年的记叙文特别少,这种冷落“记叙”的动向,值得下一届高三师生警觉和深思。

好奇心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那么放眼世界呢?这样的“好奇而无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了中世纪人们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就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简评]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也很难得。作者立意深刻,有独立见解。议论层层递进,逻辑性强。用例鲜活、到位,能有力地支持自己的中心论点。文章活泼洒脱,不干巴巴地说教。今后的高三学生,应从中得到启发。

 

总结:记叙文与议论文区别:

 

         记叙文

         议论文

文体特点

记叙细节、表达真情

论证观点、清晰说理

记叙成分

主要情节要详细记叙描写

概述事例,要简洁且有所侧重

议论抒情

较少,

穿插文中,起点睛作用

文章主体,

根据论证中心和层次来适当安排

语言表达

描述性语言,连贯、优美、动人

论述性语言,严密、文采、逻辑性

结构安排

有故事情节,情节要合理、曲折

无故事情节,要有合理的论证顺序

详略安排

重心事件要突出,

要成为文章主体

详略例证要明确,

典型的熟悉的要详写

选材标准

故事要扣题、有特色、典型、

吸引人、感人

例子要切合论证观点,

典型且有层次性

 

 

对比阅读材料2

你该相信谁

河北考生

人生的路程我们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在这其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朋友亲人就免不了出出主意。这时我们该听谁的呢?是他们中的某个人,还是自己解决?

我的回答是:相信自己。

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不免会不知所措,我们困惑,那是一种失去方向的感觉,而朋友的建议更会使我们心烦意乱。这时你一定不要慌张,要冷静下来,仔细分析,运用你的头脑,想想是否碰到过类似问题。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这时你会发现前面的路渐渐清晰起来,困难也变得如此简单。

有人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我并不否认,别人的意见会使我们少犯错误,拉近与成功之间的距离,可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个人如果从没有失败过,那么他永远不会成功。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淘气的孩子对祖父的工具箱充满好奇,那潘多拉魔盒一般的东西总可以帮助祖父修好家中的任何电器。终于,趁祖父不在家时,他打开了盒子,发现一把漂亮的小刀。年幼无知的他打算用手指检验小刀是否锋利,结果小刀给了他又长又深的口子。祖父从门外走了进来,用事先准备好的绷带给孙子处理好伤口,并对他说,我早就知道这样,但没有阻止你,因为就算我阻止,反而更增加你的好奇。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使你知道它的危险,使你不再碰它。

是啊,失败与挫折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虽然自信并不等于自负,当一个人认为天下只有自己是正确的时候,那他将注定成为失败者。

这就是要求我们在自信的同时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样我们不至于武断行事,造成终生遗憾。

说了这么多,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相信自己,尤其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在未来的路上,也许布满荆棘,也许困难重重,但只要你相信自己,你会发现,一切如此简单。亲爱的朋友,你说呢?

你该相信谁(修改稿)

 人生的路程我们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在这其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朋友亲人就免不了出出主意。这时我们该听谁的呢?是他们中的某个人,还是自己解决?

我的回答是:既要有足够的自信,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自古以来,大凡有所作为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充满自信之人。法拉第的“光是电磁波”的发现,蜚声世界,试想,如果法拉第一味听信当时权威而放弃自己的理论,那么这项伟大的发现,恐怕就不是法拉第了。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同样震惊世界,他若不是对此深信不疑,又怎会有之后的太阳系、银河系等一系列重大发现?海森堡的量子力学,如果不是自信支持他,恐怕早就被牛顿经典力学的支持者推翻了。所以,人贵在先有自信,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就。

当然,这里所说的自信,也是有条件的,是对自己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具备的一种必然,而不是盲目自大。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一概肯定,自以为是,那么等待你的只有失败。如何才能避免呢?这就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自古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古训,人在对自己不甚了解的时候,只有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摆脱失败的阴影,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唐太宗正是由于虚心听取魏征的谏言,及时纠正治国方略上的偏差,才有了日后的“贞观之治”;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举荐,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才成就了一代霸主;齐王虚心采纳邹忌谏言,才有“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佳话,流传百世。

所以,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满怀自信,不动摇,对别人的意见能仔细分析,从中吸取营养,不断修正自己前进的航向,那么成功离他就不远了。


 

对比阅读原稿评鉴:

内容:“我”的回答是相信自己,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也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

表达:很典型的议论文,结构尚完整,有语病,书写较工整。

题目:设问方式拟题目还是比较得体,启发人思考,引人注意。

开头:人生历程困难多,怎样解决呢?话题由此引入,联系生活实际,又引起读者思考,开头比较成功。

明确观点:单独成段,摆列观点。使文章观点明确,而醒目。但是阅卷老师据此基本可以确定本文为偏题,只谈及一个方面,而没有论证话题的另一方面。

本论:接下来论证为什么要相信自己。从自身感受角度论证。

注意此段似乎谈到别人的意见,但是没有分析论证是否“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应该认定为没有论证话题的另一半;仅视为论证相信自己的陪衬。还有,下一段开头一句,似乎要论证“是否要听取别人意见”也具有一定的辨证思维,(如“并不否认……”)但是,仍旧是证明“要相信自己”而没有谈“听取别人意见”。也就是没能讲清“听取别人意见”的不足或好处。(当然,此文若写只能写一味听从他人意见,只能丧失自己,没有主见等不足。)

这种错误现在看来很可惜,作者并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也许自己也知道应该论证“是否该相信别人意见”这方面话题,写作中也认为“我”写了这方面的话题了,但实际表达效果看,存在很大偏差。

这部分还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只是干巴讲道理,没有实在能够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应该丰富、加强的内容却没有了。

再有,下面的事例,证明的观点是什么呢?文中标明关系的语句是:(1)一个人如果从没有失败过,那么他永远不会成功;(2)失败与挫折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显然此处的观点和中心论点,存在本质的差别,不能证明中心论点,应该是跑题的内容。

作者本意可能是想用这个故事作为事实材料,证明中心论点的,可惜跑了题。这个问题反映的还是思路和表达的缺憾。

补充部分:作者能够看到强调自信,会出现过分的自信会导致自负的倾向,所以提出过分自信就是“自负”的问题。可见,作者还是比较有头脑的,能够辨证地考虑问题,考虑周到,表达严密,因此发展等级可以适当给分。

结论:再次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表达了自己为文的目的,即本文的观点:相信自己。

 

四、议论文欣赏

(名家作品)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分论点一,对应第2段);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分论点二,对应第3段);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分论点三,对应第4段)。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中心论点)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论据)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分析)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论据)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分析)

    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论据)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分析)

    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 ”。《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论据)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分析)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杏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五、找出下面一篇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初步感知所用的论证方法。在文中做些标记。

(2005江苏卷 ) 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小到学习生活, 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

我只是一介书生,所以难免有点书呆子气。每每看《西游记》,总觉得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还有这妖那精的惦记着唐僧肉。

  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师徒几人的关系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层次上了。所谓“患难见真情”:八戒虽色,却处处念叨着师傅,偷了个西瓜还不忘分给师傅半个;沙僧虽傻,却任劳任怨,甘心做大伙儿的下手;悟空虽狂,可师傅有难,不也是不顾生死,降妖除魔吗?战场上结下的友情才是钢铁铸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个开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个脚夫,八戒逗逗大家开心而已,便是一个太无趣的故事了。

  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的担惊受怕的搅扰,安心地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可所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鄙人不才,未曾念过佛经,可也听说佛从人间来,人间酸甜苦辣尝尽,才换来“佛”超脱尘世的感悟,写入佛经,贻养后人。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

  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经取回,又怎么样呢?抑或,难道西天之行仅仅为了取回几本经书吗?

  没有遇上白骨精,没有进过盘丝洞,又怎知世间的险恶?没有住过高老庄,没有下过龙王庙,又怎知世间的冷暖?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人性中的恶性如何摆脱,至性如何养成,高僧如何修炼?倘没有这一路历尽艰难的感悟,又怎可获得?

  我们活在世上,总希望找这样的捷径,那样的捷径,叹为“一步登天”才是最大的财富。我们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我们不管它是“猪肚”还是“蛇肚”,除了“豹尾”,我们什么也不要。

  所以今天我们还要防什么作弊,防什么替考,防什么徇私舞弊,防什么假冒伪劣。

  倘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取经之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磨难,迎接考验;倘若每个人看到的不仅是鲜花掌声围绕的“豹尾”,更祈求一个丰富多彩的“猪肚”,那我们得到的又岂止是那几句赞美之词呢?

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

     

      大凡真正意义上的佳作,均有“机智”的构思。何谓“机智”?著名作家王蒙说,就是“亏他想得出来”。高考作文要想脱颖而出,非得有个性、有创造性不可。阅卷专家在“好”中选“好”时,常常着眼于该文有没有一点其他考生没有涉及的东西,有没有一点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一定很大、很重,很可能是轻轻一瞥,即如电击石开,迅速揭示出生活的深层意蕴。  一篇好文章,应该追求“三独”——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达。这三点,《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都做到了。首先,面对“凤头、猪肚、豹尾”这个话题,该考生想到了“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的时弊,又想到了“西天取经”的故事可以作为自由发挥的由头,这就充分体现了他的“独立思考”。取经之路为什么少不得妖魔?作者的认识有三点——“患难见真情”“出门长见识”“征程即真经”,这无疑是他的“独家发现”。至于“独特表达”,就更鲜明了。文章既有浓郁的杂文味,又是相当规范的议论文。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很有见解,很有力度;结尾处则眼观现实,痛下针砭。作者文笔洒脱,有时大词小用,有时举轻若重;有时粗俗,有时典雅,和谐交融,相得益彰,真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六、作文训练

了解上面这些内容之后,相信你对议论文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请你动手试一试。

汪国真说:“你要活得快乐些,就只能活得简单些;你要活得辉煌些,就只能活得痛苦些;你要活得长久些,就只能活得平凡些。”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活法,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将题目“活得         ”补充完整,然后将你的观点写成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得抄袭和套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