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测试】《红楼梦》1-60回答案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8-04-03
 

《红楼梦》1-60回答案

一、填空题:

1.    薛宝钗

2.    探春

3.    仕途经济

4.    袭人  薛蟠  薛蟠  薛蟠

5. 袭人

6. 相思局  铁槛寺  机关算尽太聪明

二、选择题

1.AE(A十个黄杨木制的大套杯;E贾母本欲替李纨出份子,但凤姐在贾母前应承替李纨出份子,过后又赖掉。)

2.BC(B平儿在李纨处过了一宿;C周瑞家的儿子)

3.AD(A袭人未去;D李纨罚宝玉去折梅)

三、判断正误

1-6对,7“贾芸”应为“贾芹”

四、简答题答案

1、初秋季节,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适值贾芸为孝敬宝玉送来两盆白海棠花,他们便以此起名“海棠诗社”稻香老农(李纨)为社长,菱洲(迎春)、藕榭(惜春)为副社长,首次活动在探春居处秋爽斋,所作之诗为“咏白海棠”。之后还组织各种主题的诗会。

 

2、这丫鬟是鸳鸯。贾赦想收鸳鸯为小妾,叫刑夫人来求凤姐,凤姐推脱。刑夫人去探鸳鸯的心,并拉她去回贾母,鸳鸯只是低着头不动身。贾赦为此叫来了鸳鸯家人相逼,鸳鸯便到贾母那儿剪发明誓,死也不从。贾赦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

 

3、袭人因母病回家,晴雯夜里受寒伤风,身上烧得烫人。贾母给了宝玉一件俄罗斯的孔雀毛做的氅衣,宝玉穿时不小心烧了个洞。里外无人会补。晴雯心灵手巧,重病之中用孔雀金线连夜缝补好。

 

4、答:探春理家主要做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节流”,省下一些哥儿小姐重复支取的笔墨纸张钱、头油脂粉钱,还严格财务纪律,禁止破例冒领;二是“开源”,将大观园里的田地、苗圃、花木等发包给专人管理,这样不但大观园里的鸟食、插花等开销可免了,还可收受租金,一年下来,足有四百两银子的进账。

 

5、紫鹃为宝、黛的爱情操心、担心,先是对宝玉异常冷淡,后又谎说黛玉要回苏州林家,以此来试探宝玉是否真心,结果宝玉信以为真,如雷轰顶,回到怡红院就失去了知觉,见到紫鹃才哭出了声,抓着不放手。等好转后,紫鹃直言试探宝玉的缘由,宝玉表明心意。紫鹃为黛玉欣慰。

 

6引导学生复习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故事情节和命运走向。

 

1)贾探春性格开朗、大方,才情高且有这自己的一番抱负,是个有政治家风范的小姐。《红楼梦》中关于探春的故事情节主要有探春组织诗社、探春治家、探春说抱负等。探春的才能更多的表现在她治家理财的行动上。第五十五回,探春的舅舅赵国基死了,她没有多顾及死者与自己的关系和母亲赵姨娘的哭闹,而是按照规矩给了二十两的礼钱。当然,这其中还有探春不以舅舅为亲人的因素,但也能看出她公事公办,大公无私的态度,但凡管事的媳妇姑娘,少有做到这点的。其二,她蠲免了宝玉、贾环、贾兰以上学为名义,实际上作为袭人、赵姨娘、李纨零花的月钱。虽然这件事引起了他人的不满,却没有人说句反对的话,因为人人心里都明白,探春做的是正确的。

与以往古典文学中出现的贵族小姐相比,探春不仅貌美,而且有才,而这“才”又主要表现为以往贵族小姐所不曾有的管理才能、组织才能和改革才能上。这使得探春形象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味,开了我国古典小说塑造才貌兼备的贵族小姐形象的先河。在此以前的贵族小姐形象,不管是如何地花容月貌,但都未能如探春这样将才和貌有机地结合起来。曹雪芹这样将探春写成才貌兼备的贵族小姐,是对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标准的反叛。

 

2)

1.霁月难逢,彩云易散——“霁月”,明净开朗的境界,旧时称赞人品行高尚、胸怀洒落,就说如光风霁月(出宋诗人黄庭坚语);雨后新晴叫霁,寓“晴”字。“彩云”,喻美好;云呈彩叫雯,寓“雯”字。这两句说像晴雯这样的人极为难得,因而也就难于为阴暗、污浊的社会所容,她的周围环境正如册子上所画的,只有“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2.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是说晴雯从不肯低三下四地奉迎讨好主子,没有阿谀谄媚的奴才相。

3.风流灵巧招人怨——传统道德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求安分守己,不必风流灵巧,尤其是奴仆,如果模样标致、倔强不驯,则必定会招来一些人的妒恨。

4.寿夭——短命夭折。晴雯被迫害而死时仅十六岁。

5.多情公子——指贾宝玉。

晴雯从小被人卖给贾府的家仆赖大供役使,连父母的乡籍姓氏都无从知道,地位原是最低下的。在曹雪芹笔下的许多家仆中,晴雯是反抗性最强的一个。她藐视王夫人为笼络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是哈巴狗。赵姨娘作威虐待芳官,结果被藕官等四个孩子一拥而上“手撕头撞”,弄得狼狈不堪。晴雯站在反抗者一边,对主子欺压家仆反而吃了亏大为称心。抄检大观园时,凤姐、王善保家的一伙直扑怡红院,袭人等顺从听命,“任其搜捡一番”,唯独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公然反抗,还当众指着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脸痛骂。晴雯因此而遭到残酷报复,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硬把她“打炕上拉下来”,撵出大观园,当夜就悲惨地死去。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