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七课 新的实验(1课时)
陈言静2018.3.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实验性艺术变得非常复杂多样,它打破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极大地恢复了艺术的自由;拓宽了艺术的发展空间。是对艺术的更大变革和全面创新。其关键在于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实验性、反叛性特点,及其因此呈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形式、手法、手段、材料、媒介等,在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特别将其作为单独一课介绍,较好地突出了它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现当代艺术的丰富内容;了解世界多元文化。
2、教材内容:教材立足于艺术本身,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①、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绘画领域创作观念与材料的变革。②、雕塑领域对空间占有方式的变化。③、伴随新材料、新媒体而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
由于本课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较多,教学中不容易做到全面、深刻。因此,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展开教学。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具有较好的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在欣赏的同时必须渗透鉴赏,并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去思维、去创新。为此从视觉创新入手,以“打散重构”为突破口,可望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另外,教师必需面对的一个现状是:我国当代社会的“泛娱乐化”现象很大程度地削减了青少年学生对于深沉知识的学习热情!部分学生一味地追求浮浅的感官娱乐刺激,对于知识、文化的学习比较冷漠;对于美术学科存有歧视心理;学生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实践经验普遍比较缺乏等等。
因而,在教学的难度设计上不宜过大。关键不是急于使学生仅通过一节课获得多少美术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更好地激起学生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为今后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使学生逐渐养成终身爱好美术的兴趣。在这里,“寓教于乐”才是重要的(即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逐步渗透知识,而不流于乏味的说教或浮浅的娱乐)。
三、教学意图:
由于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的实验性艺术涉及的科技、社会、历史、宗教和思想等各方面因素的知识较多,本课教学切入点也将立足于艺术本身,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不奢求学生深刻理解现代主义艺术,只要求他们初步了解现代主义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实验性、反叛性特点,及其因此呈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形式、手法、材料等,并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创新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能分析一些现代艺术作品的构思及其表达的内涵;会利用相关图片进行打散重构,表达学生想要表现的内容。
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方式做发射性思维训练,以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树立理性对待现当代实验艺术的态度。
五、重点难点:
1.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的艺术观念、探索角度与材料方法;
2.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的内涵及其价值。
六、兴趣点预设:
1、波洛克“行动绘画”视频播放;
2、学生自由“改”画,尝试“变体”画;
3、学生体验“小树枝实验”。
七、教法学法:
1、启发式、问题法、对比法、实验法等。
2、体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八、教学准备:
1、教 具:视频 、多媒体课件、古典美术名作复印件、干枯的深色小树枝。
2、学 具:画笔(彩色铅笔、油画棒、铅笔或黑色水笔)、橡皮等简单绘画工具。
九、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波洛克“行动绘画”记录影片
提出问题:也许大家会说,这样滴洒颜料太简单了,我们也会。那么请同学们说说看,这是在画画吗?你见过这样画画的吗?这样的作品算不算艺术品?
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简明概括:一个人能率先做出别人为所未为且有意义的事情是一种巨大突破,是需要过人胆识和勇气的;更重要的是“艺术贵在创新”;这种绘画形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绘画创作方法;拓展了绘画的发展空间;为绘画创造了更多可能。作者所为是艺术上的有益探索和实验(这是其意义所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在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的伟大艺术家的一些新的实验。
引出课题:《新的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看到他们过去可能闻所未闻的作画过程。教师以此作为兴趣点,可望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过来。)
(二)、新课教学:
后现代艺术的动力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新艺术的实验和对创新本身的追求推动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
然而,“无止境的形式创新使艺术走到了危险的边缘”。正是因为西方现代艺术的极端化追求和不断创新的意识,使之不可避免地走到了自己的尽头。最终,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发出了“艺术死亡”的惊呼,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究竟怎么了?艺术该何去何从?
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的创作观念和材料不断被纳入到艺术创作中。艺术因此开始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后现代艺术(一个更强调艺术综合性的历史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知识,并迅速切入本课的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新的创作方式:
作品鉴赏:委拉斯贵支《宫娥》
[思考] 艺术是否只能客观地记录物象?
观察委拉斯贵支的《宫娥》中画家的形象,注意传统画家是怎样作画的?
(手持画笔与调色板,根据对象来客观描绘,这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方法。)
[思考] 艺术的创作方法可否有所变化?
比较鉴赏:委拉斯贵支的《宫娥》与毕加索的变体画《宫娥》之一
[思考] 以上两幅作品的异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如前者画得写实逼真、后者的人物很难分辨,好象被变形了等。
教师小结:以上两幅风格迥异的作品之间的关系十分有趣,后者是依据前者创作出来的。这就注定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同点:它们是具有相似构图形式的绘画作品;
不同点:由于它们采用的绘画语言不同,因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特征(前者写实具象,后者接近抽象);在创作方法上,前者是通过写生、整理,然后创作完成;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采取挪用、修改的手法得来;在作品内容上,前者真实地再现了宫廷贵族的悠闲生活;后者则以滑稽荒诞的语言颠覆了不可一世的传统贵族形象……
[活动] 教师将准备好的传统经典美术作品复印件分发给学生小组,让学生们自由“改”画,尝试“变体”画的乐趣!
提示:必须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进行改画,反映健康思想。
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