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
2. 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
3. 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 40 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 43 岁时),制作 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 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 :这首诗一共 4 小节,共 16 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 :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 :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 :小时候—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明确 :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