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三首别具格调的战争诗
内容摘要:战争诗是《诗经》中重要而富有成就的题材之一,这些诗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它们别具格调,艺术魅力无穷。
关键词:《诗经》 战争诗 格调
有人研究统计认为,《诗经》中的战争诗有30首左右,占全部《诗经》的十分之一,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过的《诗经》篇目《秦风·无衣》《小雅·采薇》《王风·君子于役》等3首就属于这一题材。它们别具格调,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鉴赏其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无衣》——出征将士的豪迈战歌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秦风·无衣》曾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首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典型的战争诗。
秦地,位于今甘肃东南部及陕西一带。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尚武著称。当时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西周末年,王室内讧,与秦毗邻的西戎乘势入侵,威胁周王朝首都镐京及中原地区的安全。秦在地理位置上恰恰肩负着西北护卫周王室的使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是一首秦民应王征召,相约从军的歌谣。
在《诗经》中像《无衣》这样表达战争积极面的诗很少。这首秦国军中歌谣,不仅在10首秦风中,而且在全部《诗经》中都很有代表性,写出了士兵之间的战斗友谊,张扬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秦国将士们抗击西戎入侵者的战歌,威武雄壮,有人认为简直就像《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一样鼓舞人心。诗中字里行间充溢着战士们互相关爱、同甘共苦之情,生死与共、同仇敌忾之义。也正因此,《无衣》一诗也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为后人传唱吟诵不已。
《诗经》中这类完全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无衣》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
二.《采薇》——戍边士兵的归途回忆
自西周建国,不断受到玁狁、戎狄等外来侵扰。这些部族当时尚处于游牧阶段,未进入文明的门口,文化水准的差异及对子女财帛的垂涎,使他们对农业为主体的较为富庶的周民族发动进攻。于是就有了战争诗。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小雅·采薇》就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表现的是一位戍边士兵的心声。北方玁狁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中反复借“采薇采薇”起兴,表现了战士们以野菜充饥的艰苦战地生活。在诗中他回味了长期戍边的艰难岁月,尽管辛酸,但他却没有怨悔之意,因为他很清楚是异族入侵破坏了自己安定的生活,而为国御侮是自己的责任,表现了高度的觉悟和赤诚的爱国之心。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更是把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凄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兵士应征出发时,正值花红柳绿的丽春,柳枝摇曳,好似为他送行,又好似表示挽留。对于一个与家人分别很可能即成永别的从军战士来说,愈是良辰美景,愈能引起生离死别的哀愁。这就是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当他征战多年,幸存生还时,本是喜出望外,却逢寒冬,雪花飘飞,好似对他表示欢迎,又好似表示冷漠。常言道好事多磨,经历许多磨难后所获得的喜悦和幸福,显得更有分量,弥足珍贵。这里“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增加了哀乐的对比度,从而产生了倍增其乐的艺术效果。
《采薇》不仅是《诗经》中表现战争题材的优秀作品,而且在题材上开后代边塞诗之先河。
三.《君子于役》——闺思少妇的征人盼想
《诗经》中的战争诗,不仅写战争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以战争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写出了思妇内心的相思哀痛。《王风·君子于役》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黄昏时候,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诗中写这位妇女的心理非常细致真实,每当她看到自家的羊牛日暮归来,就不由得会联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她在内心深处极力抑制着这种无尽的思念之情,既然思念无济于事,还不如不去思念吧。但她是那样爱着自己的丈夫,时刻都在惦记着他,怎能不思念呢?最后,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能以“苟无饥渴”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一片深情和祝愿。
全诗用了四句“君子于役”反复咏叹,每句领起一层,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主人公思夫之情。运用眼前的生活景象联想起在外服役的丈夫长期有家不得归,令人无限思念与牵挂。感情真挚、细腻,读来荡气回肠。诗中运用白描的手法,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刻画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且,诗中巧妙地运用对比和烘托的方法,创造了日暮黄昏的典型环境,同思妇孤寂、焦虑和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以景物烘托人物的心理,创造出情景交融、优美深邃的意境。诗中选择日暮黄昏的景色加以描绘,与表现思妇怀人感伤的心理,交互映衬,是独具匠心而具有开创性的。此后无数诗歌、辞赋、戏曲、小说,都纷纷描写这种日暮黄昏的境界,无不受此诗的影响。清代许瑶光“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雪门诗抄·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的这个评论虽然还不够确切,但是,日暮黄昏的景色描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则是确凿无疑的。
可以说,这首诗风格细腻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当时繁重的徭役给千百个家庭带来的痛苦。诗的内容单纯质朴,体现了民歌的本色。从此诗开始,便逐渐形成了“日夕闺思”的原型和母题,开启闺怨诗之源头。
从上面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这三首战争诗异曲同工,别具格调。第一,它们都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纪实风格,叙事性强;有着重章叠唱,一咏三叹的结构共性,富有浓郁的音乐性、节奏感和感染力;都运用了赋兴结合的艺术手法,以物起兴,直陈其事。第二,他们有着不同的叙事角度和感情基调:《无衣》正面叙写将士的战前动员,豪放激昂;《采薇》通过回忆叙写军营生活,哀乐交织;《君子于役》从思妇角度写战争的漫长与征人之思,愁思无限。第三,《无衣》的尚武精神和爱国情怀,《采薇》和《君子于役》的心理刻画、环境描写,各呈异妙。
战争诗是世界各国文学史上的共同现象,很多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战争诗。由于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的和阶级的历史命运,由于在战争中产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传统几乎毫无例外地成为一个民族的巨大的精神财富。《诗经》战争诗也是如此,自古以来它就受到学者们的格外重视和注意。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这三首战争诗以其不同的人物叙事视角、风格迥异的情感基调、多维展示的时代内涵、自成特质的艺术个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战争诗的学习是《诗经》教学的重要内容,透过中学语文教材的三首选诗我们可以得到初步的感悟。还应组织学生借助课外读物广泛涉猎,加深了解,加强对《诗经》的学习、鉴赏与传承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