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本学期语文阅读教学总结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0-01-08
 

【教研活动】本学期语文阅读教学总结

1.学习两篇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文章

   曹勇军《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

     书单选择

    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书?应该读经典,读名著。可这样的回答解决不了问题。不妨换一个角度,看一看读书对于学生成长承担着怎样的任务:首先是读完一本书,理解了书的内容,由此获得读这本书乃至读这类书的经验和策略,通过一本本书的阅读,提高理解力、审美力、判断力和读写力,最后构建丰富的自我和人生。所以,中学生应该读的是能够开阔其视野、启蒙其人生、提升其读写力的经典和名著。

   讲到经典和名著,多数人觉得就是指大作家的作品。我们对经典有自己的理解。我们认为:凡符合普世价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未来公民的培养,为学生喜闻乐见,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共鸣,进而影响其思维和生活的作品,都具有经典或名著的品质。

第一,书的部头不要太大,要多选精神文化含量大的小书,多选“大家小书”“名家小书”;

第二,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加以引导,既要有经典的正气,又要有流行的活气;

第三,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名著,历史、哲学、思想、科学类的经典也应该有所涉及,这样有利于构建学生的阅读背景和框架;

第四,追求“会通”的读书境界,即所选的书兼顾古今中外,具有古今打通、中外兼容、文理交叉的丰富性。

这样的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的思维,更能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信念,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我们分别为三级读书组织拟定了三份书单:
1第一份书单是50本基础书(高一、高二各25本),供高一、高二课堂常规教学使用。50本基础书重点强调“基础”二字,这些书与我们使用的教材配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跟着教材读原著”“跨出教材读原著”,在课堂上同步开展整本书阅读。如学了《我与地坛》,可推荐学生阅读《史铁生散文选集》《史铁生小说选》;学了《祝福》,可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小说全集》;学了《林黛玉进贾府》,可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等等。书单紧扣课堂学习,随机灵活,让学生体会到课本背后深广迷人的名著世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既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推进了整本书阅读。为使这份书单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还组织教师编制了《50本基础书导读手册》,并与江苏音像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电子光碟版。它概要介绍每本书的作者、内容,提供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及对书的评价。高一新生入校,便把书单和光碟发给学生,指导他们阅读,并为每一个班级购买基础书,定制专门的小书柜,放置在教室中,方便学生随时取阅。
2第二份书单是50本漂流书(高一、高二各25本),供启明星读书社成员选用。入选的50本书,多数是受教材体例限制未能进入课堂、近十年来读书界公认的热点读物,内容更丰富、更鲜活也更接地气,与读书界的读书风尚和成熟读者的阅读趣味大体保持同步。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王小波散文选》、齐邦媛的《巨流河》、胡塞尼的《灿烂千阳》、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刘慈欣的《三体》、江晓原的《科幻电影指南》、吴国盛的《反思科学讲演录》等。它有助于学生克服教材选文的局限,构建读者丰富的阅读视界,有利于养成读者健康的心态和习惯,培养真正的读者。“漂流”既是读书组织方式,也表明这份书单的开放性。我们随时把学生喜爱的新书添加进漂流书单。开学之初,配发给每个班级的启明星读书社成员,让读书社理事会的学生自我管理,让漂流书在这些热爱读书的读者手中传递。
3第三份书单是15本高阶书,供经典夜读小组成员使用。这些书有几个精神母题:如寻找童年、寻找自然和诗情,像《海子的诗》、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如反思当今的物质生活、寻找生活的真谛,像梭罗的《瓦尔登湖》;又如重视环境伦理、反思科学乌托邦,像利奥波德的《沙乡的沉思》等。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文史哲经典必读书,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等,一共15本,是经典夜读小组成员一年精修研读的高阶书。这些书由学生自行借阅或购买,依据课程要求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

三份书单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和阅读课程的阶梯性,适合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选择,让学生各取所需,通过阅读推动其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具体的课堂操作有两种方式,一是全班共读一本书,二是每人选读一本书。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便于交流和指导,但整齐划一,强人所“好”;后者学生积极主动,但交流指导有挑战性。教师不妨扬长避短,交互为用。

 2.反思交流

  学校强调“全科阅读”,语文学科的阅读如何开展?

3.厘清两个概念“整本书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教学”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